【親子教育】生命中那些幸福的小事:陪伴孩子經歷幸福的一課|《點解生命研究所》

對現在的你而言,「幸福」是甚麼?
對小時候的你而言,「幸福」是甚麼?
如果能回到過去,你會做甚麼令自己及身邊人更「幸福」?
如果只能活在當下,你會做甚麼令自己及身邊人更「幸福」?
——「幸福是……看著彼此開心地笑。」《我們的藍調時光》

全港首個以「幸福」為主題的親子生命教育體驗日,在2020年於大埔浸信會公立學校首辦,連續多年在本港推動「幸福教育」。今年八月,嘉諾撒培德學校,聯同生命教育機構,在新學年前夕,為小一學生及家長舉辦了一個「看著彼此開心地笑」的親子幸福生命教育營:《幸福存在家,幸福存在「嘉」》,期望讓孩子自小在家庭及學校感受幸福的力量,以此來應對未來幻變的挑戰及考驗。

幸福是:國際的大勢所趨

小一學生在活動期間表現積極投入

「幸福」有甚麼重要性?
——「成功不一定能帶來幸福,但幸福卻能帶來成功。」(哈佛大學研究)

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 頒佈了「2030學習羅盤」(OECD Learning Compass 2030),這個指南為未來教育提供了學習框架,提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孩子成為「幸福」的人。

嘉諾撒培德學校認為,對兒童來說,家庭是他們最先感受幸福的地方。從小讓孩子學習感謝父母及家人的養育之恩、在日常生活中收集令他們感到快樂愉悅的事情,並建立持續點算的習慣,便能大大提升幸福感。幸福的奇蹟,源自於不斷的累積。

校長丁芝敏修女認為從小培養學生感恩的心,有助他們感受幸福感:

「我相信我們每一個人都希望過上幸福美滿的生活。有見及此,從小培養學生懂得感恩是很重要的。因為不論大小事情,如果學生常懷感恩之心,並且心存大愛,便能更容易感受幸福。」

丁修女同時認為真正的幸福,除了個人自身的經歷外,與他人一起同行經歷同樣重要。

「正如本校校訓是『立己立人,愛主愛世』,正好道出了孩子要修行仁德之餘,也要幫助別人一起修德。因為人不能獨善其身,而要在團體當中彼此互相愛護,才能建構出真正的幸福。」

幸福是:人生過程的總和

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總監林秋霞老師是這個活動的主持 (左)

如何才能變得「幸福」?
——「幸福不是拼命的爬到山頂,也不是在山下漫無目的地遊逛,幸福是向山頂努力攀爬過程中的種種經歷和感受。」(泰勒‧班‧沙爾)

問及獲取「幸福」的方法時,與學校合作舉辦這個活動的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總監林秋霞老師表示,幸福是「加減乘除」。

「我認為『幸福』可運用四個數學符號來總結:
【加】:每天把快樂、值得感恩的事情,點點滴滴累積疊加,儲存起來。
【減】:放下一些我們改變不到的過去、不屬於我們的人事物,從而減輕生命中的重擔。
【乘】:當自己快樂的同時,慷慨地把快樂跟身邊人分享,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樂樂便會因而無窮無盡的。
【除】:除非我們自己放棄幸福,否則沒有人能奪去我們的幸福。」

林老師補充說,

「我們的幸福取決於我們對事情的看法及解讀,而不單單在乎結果本身。不是因為生活變好了,我們才幸福。而是因為我們先幸福了,生活才變好。因此,幸福需要用心留意生活中的小點滴,日積月累,好好記著,化成正向的力量支持我們繼續前行。」

幸福是:親子間彼此陪伴

鄭秀英副校長 (左圖) 及梁芯瑜主任 (右圖) 認為家校合作有助促進學生成長

「幸福」甚麼時候才能經歷?
——「小時候,幸福是一件簡單的事;長大後,簡單是一件幸福的事。」(佚名)

心理學家羅伯特‧沃爾丁格,在哈佛大學負責一份長達75年的成人發展研究,發現「關係」是人們長久健康幸福的關鍵所在,即與家庭、朋友、社群較有人際聯繫的人,通常比較幸福,身體亦比較健康,相比人際聯繫沒那麼好的人活得更長久。從這份研究可見,「幸福人生」離不開緊密、溫暖的人際互動。

鄭秀英副校長表示,讓學生從小在家庭及學校感受「幸福」,有助孩子打造一個更好的未來。

「我們相信生命教育、價值教育得以成功推行的關鍵在於家校合作。若家長明白學校的辦學理念,與我們通力合作,將更能鼓勵子女在日常生活中實踐各美善的生命素質。」

梁芯瑜主任也很認同親子的支持及陪伴,能讓小一學生更適應及投入小一生活。

「小朋友由幼稚園到升小一是一個很大的關口,加上疫情的緣故,他們很多時候都網上授課,因此我們很希望透過這次親子體驗幸福的活動,讓孩子感受家長對自己的支持,共同邁進小一的新開始。」

小朋友的「幸福」來自哪裡?鄭副校認為孩子的「幸福」來自個人及他人:「要學習欣賞自己,先愛自己,才有力量去愛周遭的人。」

幸福是:讓人生活有力

親子互動環節場面溫馨

「幸福」會帶來甚麼改變?
——「幸福是力量增大的感覺,它能克服阻力。」(尼采)

整個活動的壓軸環節是小一學生與家長,在保持社交距離的原則下,於禮堂進行「幸福存在嘉」親子活動。親子間互相對望,父母先讀出給孩子的「幸福告白信」,然後孩子再請父母在其「幸福瓶」內抽三張「幸福紙條」,由孩子親自告知父母讓其感到幸福的事情。

親子間深情的互動,使現場的家長及老師也熱淚盈眶。

鄭副校說,

「我們常常認為大人的幸福,往往與物質有關,但從小孩的角度來看,有爸爸媽媽在身邊陪伴,就已經很幸福。例如在親子互動環節中,問學生甚麼是幸福時,有一位學生說:『「媽媽很愛我。』那刻我已經很感動,希望親子間多些理解及溝通,從而加強家庭的和諧感。」

梁主任補充說,

「有一個小朋友出來時表示有點緊張,他不太懂得怎樣去表達。但當媽媽勇敢地在眾人面前表達對他的心聲時,他也願意像媽媽一樣勇敢分享。父母是小朋友非常重要的榜樣。如果父母先擁有幸福的生命,定能正面影響子女的生命。」

幸福是:逆境中仍能看見美好

家長踴躍參與各項體驗活動

「幸福」在逆境中的意義何在?
——「在失敗中學習幸福,以幸福來面對失敗。」(林秋霞)

林秋霞老師認為本港應重視教育孩子「幸福思維」。她指出,在這個急劇變遷的時代下,要感受幸福很艱難,但正正因為感受幸福很艱難,感受幸福的能力顯得更形重要——幸福不是理所當然,在艱難中仍能幸福,是一種祝福,更是一種能力。

「生活中的幸福或不幸福,外在環境的確佔了一定比例,但能否在生活中感受幸福,更取決於我們『選擇看甚麼』。我們能否在習以為常的每天生活中,選擇找尋到當中值得微笑和感謝的地方?我們能否在困難、逆境、挫折、失敗中,選擇看到當中的意義?選擇在『好』中看見『更好』,在『不好』中仍能看見『美好』。」

她歸納說:

「To see the Good in every situation,

幸福是一種選擇:

選擇看甚麼

這就是我們所理解的

『幸福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