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閒聊雜談】淺談數碼年代,執筆忘字的起因與啟示|書言

身處數碼年代,我們平日經常接觸的多是手機、平板和電腦。很多每天與人的交流也用上了各種的通訊軟體,因而很習慣使用輸入法打字。

然而在這種情況下,相信很多人跟筆者一樣,經常會忘掉部份中文字到底是怎樣寫的。這種情況我們會把它稱為「執筆忘字」。

到底這種情況為甚麼會越來越普遍?本文將就幾方面作一點淺談。

執筆忘字的歷史

執筆忘字其實並不是近年才出現的現象,而是一個早在電腦發明以前就存在的問題,而數碼年代卻急速加劇這種狀況。

自中國秦朝以來,就有文人、學者不時忘記文字的寫法,只好運用同音字代替。這些字保留在古籍裡,成為通假字或訛字出現的其中一個原因,反映了中國古代就存在執筆忘字的現象、寫字不標準的事實。

在古時,人們以毛筆作為書寫的主要工具,當鋼筆出現後,社會同樣產生過「毛筆危機」的說法。及後原珠筆的發明開始蓋過鋼筆的風頭,逐漸演變為主流的書寫工具。

而在現代,數碼產品的迅速普及,使許多人不再需要手寫漢字。長此下去,導致「用進廢退」,漢字文化圈內越來越多人出現執筆忘字的情況。原本「失寫症」是指腦部受損所引起的書寫能力受損或喪失,但如今,許多正常人也開始出現了「失寫」的退化症狀。

輸入法的便利性

很多在香港流行的傳統的輸入法是使用拆字的輸入原則,比如速成、倉頡、九方和筆劃等。使用這些輸入法時,或多或少需要用戶知道原本文字的寫法。不過重複而快速的輸入讓用戶倚賴了肌肉記憶,沒有真的想起每一個字的寫法。

同時這些輸入法多有提示後接詞的功能,過度倚賴這個功能的人,很常會忘掉原本文字的寫法。舉一個例子,當我們想輸出「抽屜」的時候,當我們輸入「抽」字時,輸入法就會幫你後接「屜」字,久而久之,我們就會忘掉了「屜」字的寫法。

使用拼音輸入法的人,出現執筆忘字的情況更為普遍,因為拼音輸入法只需用戶輸入文字的拼音或是讀法,就能顯示出自己想要輸入的文字,也因此使用它們並不需要用戶想起文字的寫法。同時當輸入太快時,經常會出現同音的錯別字,部份人甚至因為方便的緣故,懶得去修正錯字,這也使人們的中文水平日漸下降。

語音輸入的情況更是如此。由於語音輸入辨認率越發提高,還有很多自動糾錯的功能,加上並不需要額外學習,使不少用戶加入使用的行列。語音輸入與拼音輸入的共通點在於,不需要用戶拆字,也就是不需憶起原本文字的寫法,這也加劇了我們對文字寫法的遺忘,「會讀不會寫」也成了一種常見的現象。

無紙化的趨勢與普及

「無紙化」在現今時代變得越來越普及,其環保、易於修正、無視地域限制等便利條件,令我們在日常生活中,越來越少機會執筆寫字,這也讓我們對手寫文字越來越陌生。

「無紙化」並非壞事,它的確對數碼年代存在非常大的環保和成本效益,然而也確實讓我們執筆的機會大幅減少。

手寫文化

如果撇開廖廖數字的簽名不算,我們有多久沒有認真的寫過字了?

如果有一天我們忘記了手寫的方法,離開了手機、電腦等科技產品,會不會變成了只會說不會寫的「文盲」呢?

這樣我們到底是利用電子產品,還是被電子產品所束縛?凡此種種也值得我們深思。

科技迅速發展,「電子化」的生活可能會在不久的將來淹沒手寫的傳統。與電腦輸入的文字相比,手寫能表現人們的情感。手寫文字所表達的感情更為豐富、真實,每一個人所寫的字都有著獨一無二的個性,不像電腦文字般一式一樣。同時,文字包含著傳統文化的元素,是中華文化的一大核心,如果全面消失了實是可惜。

▲日本文具公司Pilot( 百樂文具) 於100週年時推出的廣告,自嘲和嘆息了一句:「100年後手寫的文化,還會存在嗎?」

結語

執筆忘字其實是一個警號,讓我們意識到有一些傳統的文化在慢慢改變,以至消失。

數碼時代,電子產品的發展本身並無對錯,也難以控制。

然而,如何在享受現代科技和傳統文化傳承之間,找到一個平衡,正是我們如今面對的一大挑戰。

作者簡介:書言

  • 多媒體設計師,資深遊戲玩家。
  • 喜愛電影、小說、動漫和遊戲,希望分享當中有趣和有用的想法。
  • 喜愛天馬行空、不著邊際的玩意和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