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校合作】「家長都唔識?——如何補足學生的學習需要?」|譚樂霖

當一名「Teach for Hong Kong」(良師香港) 的項目老師,與一般老師一樣,要設計並製作工作紙與課業。有一次我正在設計一張讓學生展示節日資料搜集的工作紙時,同級科任老師說:「學生做唔到,同埋家長都唔識做,幫唔到佢,最後佢地會交唔到……」

家長都唔識做?

「家長都唔識做」,這句話讓我深思有關家庭支援和老師的角色——在教育中的角色分工。

我相信孩子不懂的事,老師能在不同場景下教授與引導他們學習。然而,同事口中所指的「做唔到」所指的是:基於家庭支援不足而未能實踐在家學習。

回想小學時期,我不會做的功課,會留待父母放工回家後教導我,特別是關於資料搜集和常識科探究的功課。在父母的協助下,我能認清課業的要求、利用搜尋軟件尋找資料、再整理資料,最後憑藉個人能力完成課業。父母還會藉這些機會示範怎樣打字,令我從觀察、模仿和體驗中學習到新技能。

這些回憶讓我無形中預設:所有家庭的父母都能像家庭教師一樣,與孩子共同完成課業,並能剖析箇中的學習重點,更會解說讓孩子知道及明白。

家庭支援差異

現今社會的家庭資源與背景的差異,例如家庭社經環境、照顧者的健康、父母婚姻關係、監護人的學歷與見聞、家庭氣氛及家人時間分配等因素,都在影響孩子在家學習的成效。學生的家庭支援差異而導致學生學習進度不一,在基層學校中較為常見。

曾有學生於學校導修課時向我傾訴,希望我能在堂上盡快解答其英文功課的難題。原因是這位學生因母親不懂英語,故未能在家中找到適切支援。加上,由於家庭資源有限而未能支付私人補習。可見,即便校方提供免費的課後支援,亦未能全面地回應學生的學習差異。

為減少因家庭支援差距所帶來的學習差異,一般老師假設家長並不能提供適切的學習援助,同時假設補習社與課後支援班只是協助學生完成日常家課。在這樣的分工下,學校老師們都會避免於課業中加入涉及自主學習的內容,從而避免學生於家中求助無門的情況;可是此舉可能大大減低學生發掘與拓展其天賦潛能的機會,甚至影響他們的學習動機。

停課更進一步擴大差異

停課期間,原本由校方提供的課後支援不能再進行,為孩子檢查課業和跟進學習進度的責任再次交到家長手中。

然而,日常課業與學習內容經已轉至網上,家長更要掌握新科技,情況似乎百上加斤。坊間有商界與慈善團體協助基層家庭面對硬件上的困難,但硬件支援只能處理電腦器材的問題,仍未能確保孩子在家有效學習。

如果補足學習差異?

在家庭支援不足及疫症危機下,網上電子平台其實帶來不少學習的可能性,讓老師直接補足孩子的學習差異。

停課下的電子教學提出「翻轉教學」,打破了課室空間和時間上的界限,老師能在家中彈性授課及批改課業。

在這種方式下,學生能按個人需要反覆觀看授課影片,在實時課堂前大致掌握學習重點,及後在實時教學時,可直接向老師提出其學習疑問。這將能提供更多空間讓老師於實時課堂上,評核學生計學習成效及處理其學習難點,有利平日因課時不足而面對學習差異的學生。

而且,由於電子平台打破空間限制,讓老師能更「入屋」與學生互動,並促進老師對學生的了解。不少學校使用不同的Learning Management System (LMS) 作為學生與老師之間的互動學習平台。老師能直接上傳課業和筆記,查閱學生家課並給予即時回饋,學生亦能上傳學習困難,具體地向老師求助。老師亦能視乎學生的學習情況,召開視像會議作教授。

或許,未來並不再需要傳統的課後支援,電子化教學很可能逐漸演變為新式的家校支援,教師能於校內外引導學生作延伸學習,從而提升孩子的學習成效。

停課的日子,未知何時會捲土重來,教育工作者不妨善用線上平台,思考如何運用網絡來補足學生的學習需要。

補充資料:疫情下三種廣為採用的電子學習模式

一、翻轉教室

老師錄製影片直接教授課程,再加上定時的實時教學作課堂補充,以解決學生的學習難點。另外,課後配合網上互動學習平台,讓師生上傳與下載功課,評估學習成效。

二、電子課室

老師透過定時的實時視像教學授課,課後以網上平台分享功課及筆記,學生自行完成課業後,再上傳給老師批改,亦有學校選擇以直接發放答案,供學生與家長自行對答案。

三、自學教室

老師定時上傳預先錄製的授課短片,並於網上發放課業及答案,由學生與家長自行閱覽內容。

作者簡介:譚樂霖

  • 「Teach for Hong Kong」(良師香港) 2019-2020項目老師。香港理工大學土木工程學 (榮譽) 工學士學位畢業生。
  • 曾於港鐵及建築署暑期作實習生,閒時當幼兒及兒童戶外活動導師。希望透過教育建構未來城市,故此放棄投身工程界,進一步探索公眾教育及未來城市發展的職業方向。
  • 喜歡和小孩子通山跑、發白日夢、閱讀繪本、做手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