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在人生的海洋中,自信是羅盤、幸福是方向、創新是路線、熱情是力量,那麼培育「自信」,將是揚帆啟航的第一步。
甚麼是「自信」?「自信」是個人給予自己的正面評價,相信自己優秀,能做到想做的事,構成看重自己、相信自己的自我概念。
你期待孩子從小學階段,便開始看重自己、相信自己嗎?
你覺得父母在培育子女「自信」的過程中,擔當甚麼角色?
你認為親子體驗活動,能透過甚麼策略提升小孩的自信心?
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於九月開學之初,與生命教育機構合辦了一個名為《勇闖探索島》的小一親子體驗日,以敘事體驗、實踐體驗、親子互動等多元活動,讓家長與子女共同探索自信的重要性,帶出「發掘生命的亮點,成為自信的孩子」的生命信息,重點培育孩子的「成長思維」及「自我效能感」,從而成為自信及自強的新一代人才。
自信,是在不完美中,學習完整

生命教育機構課程總監林秋霞老師為是次活動的主持。談及「自信」一詞,她的理解是:
「對我而言,自信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不是指追求自己的完美無缺,而是清楚掌握自己的潛能與限制,成為一個完整的自己——發揮所長,優化不足;盡力過後,接納自己。
這份自信,是從內到外展現對自己的信任,對自己的珍惜,以及對自己的合理期待。簡言之,在不完美的人生裡,活出完整的自己。」
林秋霞老師續說,「自信」離不開「自我價值感」及「自我效能感」這兩部份的相輔相成。
「『自我價值感』是個人的自我評價;而『自我效能感』是人們有多相信自己能做好一件事的能力。如果一個人自我價值感良好,相信自己是有獨特的、有價值的、值得被愛的,他便會對自己有要求,希望能達成一些目標,過程中不知不覺增強了自己的實力。在另一邊廂,自我效能感高的人,相信自己可以把事情做好,當能順利完成訂立的目標,往往有助提升其自我價值感。」
孩子要怎樣變得有「自信」?林老師指出,「嘗試」與一個人自信的建立息息相關。
「我很喜歡一段話:做你沒做過的事情叫『成長』、做你不願意做的事情叫『改變』、做你不敢做的事情叫『突破』。這三者的共通點皆為『嘗試』。
一個願意嘗試的人,心態是積極正向的。因此,自小鼓勵孩子從多方面嘗試,不但能培養他們的自信心,還能增加他們對自己的認識,發現、發掘及發揮個人的天賦及才能,追求一個有熱情及有意義的人生。」
以體驗裝備成長的信心

世界經濟論壇 (WEF) 提出「21世紀人才必備的五個關鍵能力」:跨文化認知與理解力、溝通協作力、全球議題解決力、自主學習與批判思考力,以及快速適應變動力。面對劇變的未來,建立孩子對未來的希望感,以及儲備一己應對未來的信心,實在刻不容緩。
「體驗式學習」正能達致上述的教育願景,因此校方這個親子互動以「體驗」為核心——讓孩子探索,助家長增能,促親子關係。通過提供未知與探險的情境,讓學生整合知識和情緒,發揮獨特的生命特質迎接挑戰,突破安舒區,從中發現自己的熱情、能力與責任。此外,「從做中學」(Learning by doing) 的「直接體驗」,能大大提升學生的好奇心及學習動機,產生學習或行為上的正面改變。
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吳永雄校長表示,學校相當重視「自信教育」:
「我們的自信教育,不只是一年班的課程,我們希望是一個校本六年的課程。以一年級作為切入點,因為小一孩子好奇探索的心旺盛,各方各面都想嘗試。與此同時,小一也是親子互動及接觸得最多的時候,故此有利進行親子溝通互動的體驗活動。」
吳永雄校長又指,家長教育一直是學校重點發展的項目。
「我們很重視家長教育,每個月也有定期的家校聚會,出席的家長人數眾多。此外,我們有家長學堂,我和副校長也會親自教班,家長們需要交功課給我們。」
吳校長補充說,父母交功課給校長的過程,孩子在旁見證,如果家長認真和投入地完成,能為孩子樹立一個正面的好榜樣,這樣也是一個親子日常的「體驗」歷程。
刻意為孩子製造成功機會

校方相信,讓學生有成功的經驗,有利鼓勵其迎向挑戰、建立信心,並從失敗的經驗中,培育堅毅不屈,主動積極的生命素質。
刻意為孩子製造成功機會,可借鑑著名心理學家阿爾波特‧班杜拉 (Albert Bandura) 提升人們「自我效能感」的方法:
- 成功經驗 (Enactive Mastery):親身經歷成功的經驗 (知識、技巧、自信)
- 觀察模仿 (Vicarious Modeling):觀察別人成功的啟發 (知識、技巧、經驗)
- 激勵說服 (Verbal Persuasion):受到別人的激勵說服 (動機)
- 精神刺激 (Arousal):保持自我身心的健康 (心理上的意志力、生理上的持續力);新鮮或興奮的人事物能令人精神抖擻,他們自然更投入、表現得更好
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1C班主任龎秋怡老師,是其中一位在課室中帶領學生進行體驗活動的老師,她指為孩子製造成功機會,小小的經歷不斷累積,能有效提升學生的自我效能感。
「對林金殿的小朋友來說,自信就是他們夠膽做一些可能從前未試過做的事情。我們希望孩子能從『我唔得啊』,變成『試咗再講』,給予機會及幫助後再鼓勵他們嘗試,讓他們最終能發現『原來我係得㗎』。」
以學生為中心是吳永雄校長的教育理念,他經常鼓勵家長要放手給孩子嘗試,期間也要多給予欣賞及支持。例如學校的「Happy Wednesday」,即每逢星期三沒有功課,就是為孩子的成長「留白」。孩子回家後,便有更多空間探索自己、進行親子活動。不少家長反映,親子在星期三的關係是最融洽及和諧的,除了多了時間彼此相伴、學習新事物外,也減少了追趕孩子做功課帶來的磨擦。
從欣賞及相信孩子開始

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家長教育統籌廖心妍老師認為,這個體驗活動,能為親子的溝通模式帶來正面的改變。
「很多家長跟我分享孩子遇到的問題時,通常都是解決問題的性質,今天則聽到很多家長具體地讚賞自己孩子的優點,這讓我感到很驚喜。」
此外,廖老師非常欣賞家長陪伴孩子成長的態度:
「我們的家長很積極參與學校的活動,他們願意花時間見證孩子的學習經歷,這讓我十分感動。而且這個活動時間不短,但家長們真的『坐足全場』,甚至有父親對兒子說:『原來你平日上課是這樣子的。』」
這就是廖老師所說的,透過體驗,互相理解,看見對方的需要,改善雙方的關係。
小一家長在活動中,發現了以正向教養的方式,有助大大提升孩子的自信。節錄家長的得著如下:
培育孩子的美善素質
- 小朋友的勇氣及自信
- 啟發小朋友正能量、思維
- 欣賞孩子的獨一無二的
- 要懂得欣賞和信任孩子
- 發現孩子的好,欣賞孩子的好
正向教育技巧
- 正向教導技巧
- 學到新的教育方法
- 鼓勵與讚賞對小朋友更有幫助
- 能令父母清楚知道孩子的學習需要
- 以正面的想法和行為去影響孩子
重視親子互動
- 懂得要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思考
- 我會和孩子更緊密的相處
- 和子女講出心聲
- 懂得如何同孩子溝通
- 讓我學習與孩子一起成長
反思自己的不足
- 觀察到自己的不足,懂得如何改進
- 反思自己過去的不足,提醒自己對待孩子的初心
- 正面積極去解決問題
- 學懂如何做一個更好的家長
- 令我更正面,令我更要珍惜當下,更要做好自己
與孩子相伴不相絆

活動過後,家長們第一句想跟兒女說的話是甚麼?
「謝謝你選擇了我成為你的媽媽。」
「謝謝孩子讓我一起成長。」
「相信你可以做到!」
表達感恩、表達相信、表達同行,就是推動孩子更能相信自己的力量所在。
「今天的活動讓我很感動,尤其看到父母與孩子相擁的畫面。我做了教育這麼多年,為甚麼仍有衝勁繼續做下去?就是為了見證孩子與家長的成長。」
吳永雄校長邊說邊展露親切的笑容。
龎秋怡老師補充說,很多家長看到孩子的進步也相當感觸:
「很多家長忍不住流淚,我們的家長是很有質素的。很想對家長及小朋友說,來到新環境是一個很大的挑戰,大家都需要鼓起勇氣作不同的嘗試。請放心把孩子交給我們,老師們會跟你們一起成長!」
「我希望愛你而沒有操控;
賞識你而沒有判斷;
陪伴你而沒有侵擾;
邀請你而沒有強求;
批評你而沒有指責;
協助你而沒有輕視。
如果我得到你同樣的對待,
我們就能真正相遇相知,彼此增潤。」
——心理治療師薩提爾,〈我的目標〉(節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