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涯教育】以創新航海體驗,提升學生「心理續航力」|《點解生命研究所》

假如我們是一艘船,你知道自己是甚麼船嗎?
打算昂首啟航時,遇上擱淺甚至觸礁,你會如何應對?
好不容易暫離窘境,剛巧又碰上突然而至,毫無預警的暴風雨。

一切也來得讓人措手不及。
此時,能讓你克服風浪的關鍵是甚麼?

致力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的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第二校,以「風浪」為喻,象徵人生中的逆境及挑戰,為全級小五學生一連兩天,舉辦了名為【破浪營】的生涯探索體驗活動,旨在充滿挑戰的後疫情時代下,培育學生迎難而上的「心理續航力」,以在幻變莫測的未來——減壓增能,續航堅韌。

生涯探索,像極了遠航探險

林淑芳校長 (左) 一直用心推動價值觀教育,以促進學生的全人發展

踏入「後疫情時代」,陸續出現經濟結構轉型、科技創新與數位化、氣候急劇變化、重視永續發展、高齡化社會、去全球化等趨勢,世界正以我們難以想像的速度改變。面對變化萬千的未來,讓學生從小探索自己、他人及社會至關重要,即便身處不安與困惑的年代,仍能自我導航,走一趟獨特且無悔的生命旅程。

英皇書院同學會小學第二校認為生涯探索就像遠航探險,出發前的「航海地圖」關鍵無比:為何探索、去哪探索、怎樣探索。林淑芳校長表示,

「生涯規劃不單是生涯導向,自我認識往往是規劃自己人生的第一步。」

許多研究發現,當一己清楚個人的興趣、能力與限制,並設定了未來發展的方向,通常較能排除萬難,充滿熱情與幹勁地朝目標前進;縱然面對充滿不確定性的境況,亦較能保持正向積極的心態。

林淑芳校長指學校很重視學生的精神健康及個人成長,【破浪營】這個活動是為了五年級學生量身而設的:

「小五學生經歷了三年疫症,他們在小一有面授課堂,及後便進行了三年網課。當全面復課後,轉眼間已經是五年級學生了。我們高年級的學生對自己的學業有要求,因此讓他們認識自己、找尋合適的方法減壓,以及鼓勵他們遇到困難時如何應對相當重要。」

未來是「彈性生涯年代」(Protean Career),人們在職業生涯中有更靈活和多元化的選擇,並且會在不同職業間轉換,這可能包括自由職業、遙距工作、臨時合同或兼職工作等。人們不再局限於傳統的全職工作模式,而是根據自己的需求和生活方式做選擇。換句話來說,即沒有既定的軌道與路徑,每個人都需要自主自立、注重成長、在變動中增強適應力,故此生涯教育更應看重建立正向積極的價值觀。林校長認為,

「以體驗式的教育模式來取代直述說教,學生透過動手做來內化價值觀,有助鼓勵他們在日常生活中實踐所學的美善價值觀。」

創新風浪體驗,提升「心理續航力」

林秋霞老師 (左) 認為管理個人內在的「心理能量」,有助強化孩子的「心理續航力」

與學校合辦【破浪營】的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課程總監林秋霞老師表示,

「人生不能總一帆風順,但我們可以乘風破浪。要在人生的海洋上破浪,『知己』的同時,要不忘『知彼』。

『知己』是指深入認識內在的自己,例如興趣、性格、專長、局限等,『知彼』是指深入了解外在的環境,例如未來趨勢、職業變化、機遇挑戰、工作價值等,從而提升學生的『心理續航力』,朝理想中的目的地前航,邁向自定的幸福人生。」

甚麼是「續航力」?林秋霞老師所指的「續航力」(Endurance),意思是在面對困難、挑戰或壓力時能夠持久堅持下去的能力。在事物層面上,「續航力」指產品、技術或能源等的持久使用能力。舉例來說,一個擁有良好續航力的手機,代表其能長時間使用而不需頻繁充電,又或運輸工具 (例如船隻) 一次裝足燃料後,中途不作補給的情況下,能連續前行的最大航程。簡言之,續航力愈強,能持續航行的日子也就愈長。

「續航力」與個人成長有甚麼關係?林老師說:

「若放在個人層面上,『續航力』代表人們在達成目標或面對逆境時的毅力和耐力。『續航力』愈強的人,愈能克服困難、保持專注,並持續朝著目標前進,即使遇到障礙或挫折,也能堅持不懈地逆流而上。」

林老師指這個活動期望帶出,比風浪更影響前行的是人們的心態。「續航力」需要持續不斷的能量:「心理能量」——我們無法決定事情的走向,但能決定心情的方向。她引述《鍛鍊心理肌力》一書中提及,「心理能量」可藉下列方法加以提升:

  • 學習消化負向情緒
  • 把注意力移向快樂的經驗
  • 不凡的成就,往往來自「勇於克服阻礙」,而非天生的才能
  • 「追求卓越」比「贏得勝利」更重要
  • 除了在成功時適度讚美,失敗時更要肯定自己的努力

除上述方法外,林老師認為,

「在人生的航程中,一方面『減壓』,另一方面『增能』,將能更有效地管理個人內在的『心理能量』,藉以可持續地強化『心理續航力』。」

「減壓」與「增能」,乘風破浪

生命教育機構導師運用不同的正向回饋來提升學生的參與動機

管理「心理能量」以提升「心理續航力」有兩大重點:先減壓,後增能。

一、減壓 (個人、內在)

——「在人生的大風浪中,我們要常常學習船長那樣,在狂風暴雨中,把笨重的貨物扔掉,以減輕船的重量。」(法國作家 巴爾紮克)

要讓孩子放下一些會阻礙前進的重擔,諸如檢視學業壓力會否過大、別人期望是否合理、社交友誼有否困難、個人對自身的看法是否恰當等,運用合宜的方式來調節以減壓。

二、增能 (環境、外在)

——「平靜的海洋,磨練不出優秀的水手。」(英文諺語)

不同時代,船隻也需要不同的能源,以往驅動船隻前進的能量:人力、風力、蒸氣、化石燃料、核能。當孩子放下有礙前進的重擔後,思考應增添甚麼來激勵自己在客觀環境中前進。

學校認為,人生不可能永遠跟著自己原定的路線走,有時因為個人的內在因素而有機會擱淺、觸礁;亦有可能因為環境的外在因素而面臨漩渦、暴風雨。逆風仍然可以繼續前進,不過前行時需要更多「心理能量」,因此「心理能量」愈多,「心理續航力」也就更持久,更強大。

德育及公民教育科科主任陳嘉盛老師,強調信念對累積「心理能量」的重要性:

「相信是很重要的。相信自己,相信同伴,相信未來。人生中總會遇到不同的逆境及挑戰,我們在面對前,首先要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可以做到,這樣才能更勇敢地面向未來。」

對學校而言,「心理續航力」在注重前行的同時,亦不應輕忽「停頓」帶來的「心理能量」。林淑芳校長說:

「續航力是要向著目標前進,但中間遇到逆境時,應先停下來處理,安頓好後才繼續前進。」

班級經營課統籌林翠瑩老師,亦相當認同這個想法:

「當船隻遇到障礙,停在海中心,休息、整頓過後,才有更大的心力去前進。有時候,在教育路上,老師比較重視鼓勵學生不斷前進,卻忽視了孩子需要心靈的停頓。我們應重視孩子當刻的狀態,多於已預備好的教材。此外,我們也可透過正向語言陪伴孩子走過逆境,即時、具體的回饋,讓孩子感受到自己是重要的。」

風浪中的「希望感」

五年級學生積極投入地參與兩天多元的「風浪體驗」

「心理續航力」會影響人們的「希望感」嗎?

如果「未來」是狂風驟雨、風高浪急、驚濤駭浪,提升學生的「心理續航力」,就算未能平靜不可控的風浪,卻能先平靜內心的風浪,再思考多元對策,勇敢解難,風雨不改地向前邁進。「心理續航力」較高的人,通常都較能在逆境中保持希望,對未來的可能性和自己的行動力,有正面的期望。

有鑑於此,學校與生命教育機構,嘗試把「心理續航力」結連「希望感」,運用了美國正向心理學家Charles Richard Snyder提出的「希望理論」(Hope Theory),設計了多個創新及有趣的「風浪體驗」,鼓勵全級小五學生與「風浪」同行。

「希望理論」旨在解釋人們如何培養和維持對未來的希望感,並怎樣利用希望來應對困難和達成目標。當中由三個核心元素組成:

  • 目標導向:希望感是建立在目標上的。個人設定具體且具挑戰性的目標,並相信自己可以達到這些目標
  • 路徑思考:對於如何實現目標的策略、計劃和行動的思考過程。具高度希望感的人,傾向於制定明確的路徑,並對達成目標的方法有信心
  • 成功動力:相信自己的付出能產生積極的結果,並對成功持有信念。透過自我激勵,能更進一步激發個人行動,朝目標邁進

透過培養目標導向、有效的路徑思考和積極的成功動機,有助提高學生對未來的「希望感」,而對未來的「希望感」,亦會同步提升「心理續航力」,兩者互為因果,相輔相成。

陳嘉盛老師表示,

「學校將會延續這個活動的感動及重點,加強培育孩子自信、幸福、創新、熱情等生命素質,配合推廣欣賞文化,希望能陪伴孩子更深入地探索自己,促進師生間的正向關係。」

明天不會變得更好,但我們可以

【破浪營】的活動信息:「人生不會總一帆風順,但我們可以乘風破浪。」

《世紀今日》一書中載:

「你的名字像一隻船,被風吹送到未來,
將在人們的腦海掀起波浪。」

在生涯不確定的年代,更突顯生涯探索是一個動態的過程。這個過程需要時間、思考、想像、努力、方法。給予學生充足的物理空間及心靈空間,協助學生更好地探索及理解自己,作明智的生涯選擇,並從中獲得更大的成長和滿足感。

「世界不會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我們可以變成自己想要的模樣。」

——《成長很難,願你不曾遺忘當初》(寧若曦)

這是【破浪營】教懂我們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