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小學推「挫節」體驗,關注孩子的「心」命力|《點解生命研究所》

你的心理抗逆力強大嗎?

在以下五題中,以1至6分評分,1分代表「非常不準確」,6分代表「非常準確」,看看自己此刻的心理狀況:

  1. 我有信心克服目前或將來的困難,並能解決可能面對的困境或難題
  2. 我面對逆境的能力很高
  3. 面臨巨大的壓力時,我仍能保持冷靜
  4. 身處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中時,我從未感到焦慮
  5. 在困難的環境下,我仍能積極面對

把上述五題的分數相加,然後再除以5,所得分數為1分至6分。分數越高,表示心理抗逆力越強。(測試來源:嶺南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暨應用心理學講座教授蕭愛鈴教授)

新冠疫症後,社會各界陸續復常,政府放寬各項防疫措施、恢復對外交通、與內地正式通關、中小幼全面復課等。復常後社會問題頻生,諸如經濟不景氣、社會治安、民眾的心理健康等。在香港的教育現場,學生迫切的需要是甚麼?「心」的需要。精神健康狀況、快樂指數,以及對未來的希望感,通通與「心」密切相關。

三水同鄉會禤景榮學校與生命教育機構合作,為全級四年級學生,一連三天舉辦【挫節】體驗週,透過刻意設計及安排多元的挫折體驗,讓孩子經歷及感受挫折裡的生命力,培育強韌的心理肌肉及挫折復原力。

以「挫折」迎向成長

學生以小組形式進行不同的挫折體驗,循序漸進地學習鼓勵自己及欣賞別人

嶺南大學早前與多間機構合作研究發現,本港學童的快樂指數,由2021至22學年的6.77 (以0至10分計算),跌至2022至23學年的6.62,跌幅為2.2%,整體學業壓力上升約1.5%。當中約8.6%人稱沒足夠時間做喜歡的事,更有約12.7%學童不同意「活在世上很有價值」,按年增1個百分點。團隊估計,小四學生的快樂指數降幅明顯,是因剛升上中小學時便因疫情而停止面授課,今年既要重新適應環境和建立人際關係,更要面對追趕教學進度,或難以適應校園生活。

這間學校每年也會舉辦主題學習週,三水同鄉會禤景榮學校鄒海寧副校長說今年以「堅毅」為主題,期盼學生找到屬於自己的熱情,並長時間堅持下去。

「這屆四年級同學正正是經歷新冠疫症第一年的學生,我們看見他們在表達情感、與別人相處、面對挑戰的態度方面需要加強協助。」

小學階段有三個重要的轉捩點。鄒海寧副校長指出,第一個是幼小升小一,第二個是小六升中一,而第三個是小三升小四。

「由初小學生升為高小學生,當中課業的要求跟以往的大為不同,初階的學習模式,一下子變為表達、討論、寫作等高階技能。因此,在這個階段裝備孩子勇於嘗試、不怕挫敗的思維及心態,將大大支援他們往後的成長發展。」

【挫節】這一類的生命教育體驗週如何提升孩子的學習效能?鄒副校指,

「整個活動離不開『學與教策略』,即運用多元及互動的教學法,讓學生在體驗遊戲中建立對學習的興趣及信心。學生把這些難忘及愉快的學習經驗,轉移到日常的學習中,有助提升學習動機和自我效能感,正面地促進學習方面的表現。」

在教育中注入「心」命力

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課程總監林秋霞老師是香港「挫折教育」的發起人

學校與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合辦是次活動,其課程總監林秋霞老師表示,教育需要「暖」實力,香港學生常被「不夠」所催迫及追趕而導致身心俱疲。

「甚麼是『夠』?這會因應不同情況而有不同的解讀,較難有統一標準及一概而論,『夠』的盡頭在哪裡?『夠』字最令人恐懼的地方,或許就是不知盡頭在哪,再多、再快、再好,也好像『不夠』。『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高標準,即要再多一點、再快一點、再好一點,不知不覺讓學生及老師喘不過氣。」

林秋霞老師補充說,「不夠多」、「不夠快」、「不夠好」的心理壓力,加速形成學校追趕進度、操練學生的「常態」,深遠地影響了本港學生的「心態」。孩子的心生病了,並對活著感困惑:「老師,我是否不夠好?」因此她認為,在萬變的世界中,需要有意識地推動兼顧身心的教育,讓學生成為「具有韌性」的下一代,以回應未來的挑戰。

「如今的教育工作無比艱難,當中最關鍵的是需要在教育中注入『心』命力——讓孩子熱愛生命,對未來懷抱希望、增強心理韌性等看不見的內在、培養各種美善品格、裝備各種應對未知世界的所需能力等,實在刻不容緩。」

「挫節」體驗週標誌 (Logo) 的設計理念,充滿了堅毅色彩。林老師指,「挫」字上有一個皇冠,取其「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之意。這出自西方諺語:“Heavy is the head who wears the crown.” 這是指「要想戴王冠,就必須能承受它的重量」。把這句話重新演繹為挫折的意義:若我們能在挫折中復原及變得更強大,我們的皇冠 (人生目標、夢想、追求) 才能一直穩戴在頭上,而不是僥倖地掛在頭上。此外,「節」除了是節日的意思外,還刻意把「竹」的意念放在這個字中,期盼竹子百折不朽、堅韌不屈的特質,同樣成為孩子的生命特質。

挫中自強,恆毅堅壯

學生在三天活動中累積了很多感受及想法,在生命教育導師總結活動時有所感觸,情感真摯

在第三天活動中,生命教育導師跟學生整理三天的學習及領受,並對學生的表現加以肯定及欣賞時,不少孩子熱淚盈眶,負責學校及學生文化範疇的陳廣裕主任,在活動尾聲總結時亦忍不住哽咽:

「我在活動尾聲也很感觸,除了對學生外,老師們也很有感覺。這讓我想起小學六年級班主任鼓勵我的話:『我不比困難渺小,我不被挫折擊倒』。」

陳廣裕主任指,學校在上學期為小四學生舉辦教育營,在下學期推行「挫節」體驗週,目的是希望藉不同的互動體驗,培育孩子成為一個有目標、堅毅、自信的新一代

陳廣裕主任自小熱愛運動,但小時候身形較其他同學細小,由於先天有一點限制,因此他比其他同學更努力、更堅持,亦常常記起老師對他的鼓勵,最終在運動路上不斷追求卓越,成為自己理想中的運動員。由於陳主任是運動員出身,對於活動期間培育孩子堅毅自信的精神深感認同:

「莫說學生,連自己也很有感受,因為自己曾經走過的經歷,加上這個活動內容的推展,促使了個人反思的過程。我相信這類活動對學生的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起了很積極的幫助。」

他補充說:

「對孩子來說,三天活動中所經歷的一切,已經在他們心靈中埋下種子,他朝遭遇挫折時回想這個經歷,會更能感悟這個活動的分享內容,以及在細節中蘊藏的力量。」

沒有人希望自己遭遇挫折、失敗,人們也希望自己能成功完成所設的目標。那要成功完成所設的目標,最重要的關鍵是甚麼?研究過300位奧運獎牌得主、大企業家等頂尖成功者,專門研究成就與人格特質的美國心理學家,安琪拉‧達克沃斯博士發現,導致成功的關鍵不是智商、也不是天賦,而是「恆毅力」(Grit)。「恆」是指對於有熱情 (Passion) 的目標長久地投入;「毅」是指努力地追求目標,遭遇挫折仍能繼續努力並堅持到底 (Perseverance);「力」是指能力,即為有熱情的長期目標,持續不斷地努力與堅持,一步又步地實踐目標的能力。

想法改變,希望重現

四年級的學生投入及踴躍參與不同的環節

對甚麼是「挫折」?對鄒副校長而言,「挫折」是一個概念,按字面的意思是指一些計劃和自己想做的事不似預期,未能達標。然而更深層次的意思是經歷一些不如意事的負面感覺,例如無力、感到氣餒、對自己失望等。問及這級小四學生最大的「挫折」來源是甚麼時,鄒副校長說是學業成績及追求父母的期望。

「不少父母較側重孩子的學業成果,有可能忽略了他們其他方面的天賦及潛能。然而每個孩子的發光位也不一樣,若自己發光發亮的地方不是在學業成績方面,有機會因為怕令父母失望而感到挫折。這種期望落差每天上演,不知不覺可能形成挫折心態。」

若父母能多欣賞孩子不同的天分與能力,陪伴他們在挫折中成長,鄒副校認為這將更能讓他們感到愛與歸屬感,從而更勇敢地面對困難及挑戰。鄒副校以自身經歷勉勵家長,在應考中學一次公開考試時,其中一科失手而未能入讀大學。她出生於傳統名校,當時背負很多別人的眼光,但讓她走出困境及改寫命運的是家人的接納,默默陪伴自己走過挫折之旅。正因為那次的經歷,讓她明白自己首先承認及面對挫折,繼而尋求身邊人同行的重要性,看自己已做到甚麼,已擁有甚麼,以這些「有」的地方為基礎,繼續發奮向前。

莎士比亞說:「事無好壞,想法使然。」【挫節】體驗週重視培育學生的成長型心態,主張以「收穫心態」來應對人生的困難。「收穫心態」是當人處在收穫心態時,關注的是自己已經完成多少進展,從而帶來更多的心靈富足;與之相反的是「落差心態」,這是指當人處在落差心態時,只會關注自己跟目標之間的差距,因而帶來更多的心靈匱乏。

如果我們多關注自己發展的過程,所體會到的幸福感會比只關注結果來得多。如何可持續地保有「收穫心態」?記錄成就時刻,感謝現在擁有的一切;另外運用心理減法,聚焦在目前的收穫上。在《錯誤的藝術》一書的作者梅蘭妮‧羅斯柴爾德認為:「人類整個進步的歷程都是建立在與錯共舞,然後發現新方向的基礎之上的,正是犯錯把我們帶到了新的想法和訊息的邊緣。」錯誤、挫折、失敗,正是「收穫」新方向、新發展、新突破的重要養份。

接納挫折,溫柔待己

【挫節】體驗週重視多元體驗、強調人際互動,除了個人作品外,更多的是團隊合作而成的作品

「讓學生的作品及想法說話」是陳廣裕主任於是次體驗週最大的感悟:

「我會以深刻及有效來形容這個活動。這級四年級學生平日腦筋靈活、轉數快,但我們發現他們信心相對不足,較害怕答錯及失敗,未必敢於面對群眾表達想法及感受。但他們在這三天的分享,已超越四年級學生的能力,讓師長們有不少反思。」

三天活動過後,對孩子而言,甚麼是「挫折」?歸納他們的心聲如下:

  1. 每一個人都有的
  2. 具體的事物
  3. 做事時遇到的困難
  4. 追夢路上的困難
  5. 成功的阻礙
  6. 步向成長的過程
  7. 挫折不等於失敗
  8. 伴你成長的好東西
  9. 與成功最接近的距離
  10. 過程比結果重要
  11. 可以面對和擊敗的
  12. 錯誤的修訂
  13. 收穫經驗的歷程
  14. 人生必經之路
  15. 過程並不孤單
  16. 使人變得強大的過程

本港的社經發展、家庭環境、生活方式、學業狀況、人際關係、個人心態等均會影響香港學生的心靈健康。社會的「大環境」難以一時三刻改變,然而卻可從自身出發,改變一些「小氣候」:先關顧個人的內在的狀態。

先接納及安頓好自己在挫折中的情緒,然後再學習用對力及盡力來克服挫折。快樂不是沒有挫折,而是即使在挫折中,仍然能夠選擇好好照顧自己,好好面對挫折,成為一個更強壯的自己——

「結痂的傷口,
以後是你最強壯的地方。」(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