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成長】〈孩子知錯真的能改嗎?〉|梁辰民

不少家長經常分享,對於孩子:罵又罵過,打又打過,苦口婆心勸導也試過,他們就是沒改過自己不當的行為。究竟原因何在?

原因是孩子沒有面對「後果」的機會,更別說從「後果」中學習。

試想想我們平日在教養孩子的過程中,有多少事情是讓他們自行承擔後果,又有多少是承受你給予的懲罰?

懲罰的後遺症

曾跟一個親戚的孩子在過年時聊天,對話的內容大致如下:

我:過年在家你喜歡做甚麼?

他:我喜歡玩遊戲。

我:挺好的,你懂得分配時間就可以了。

他:(兩眼發光) 你是第一個聽到我說喜歡玩遊戲,說挺好的。

我:難道你想我罵你嗎?

他:(淡淡一句) 習慣了。罵兩句沒事,別收手機,一切都好說。

我:又被罵了,又隨時被沒收,那你還玩遊戲?

他:(很機靈的眼神) 躲著,不要被抓到就沒事啦!

大家覺得這孩子知道沉迷遊戲的後果嗎?

在這件事情上,父母的方式又讓孩子學到了甚麼?

根據正向教養作者Jane Nelsen博士,「懲罰」只會讓孩子造成更多負面行為,當中包括憎恨 (Resentment)、報復 (Revenge)、叛逆 (Rebellion)、退縮 (Retreat)。以我做家庭輔導的經驗,如果在家中頻繁出現懲罰,孩子普遍的心理狀態很可能出現以下情況:

  1. 自我價值低:自信心及冒險精神不足,經常懷疑自己,不敢放膽嘗試,遇到挫折較易放棄
  2. 變得不誠實:一個大話接一個大話,習慣隱藏自己真實想法,以做事目標不被發現為原則
  3. 反叛對著幹:明知故犯,證明自己不需依照父母的想法去做,更可能會挑戰父母的做法
  4. 情緒壓抑或失控:容易與人發生衝突,更嚴重的可能會有輕生念頭

鞏固好行為原則

當中更關鍵的是,當父母和孩子把焦點放在懲罰的輕重,彼此負面情緒升溫,邏輯思考能力就會下降。若我們真的想幫助孩子明白和改變,就要把焦點放回讓孩子「體驗後果」和「鞏固好行為」上。家長可運用以下原則作基礎:

1. 預告後果 (Revealed in advance):平和地預先告訴孩子如果做某種行為,就會發生甚麼事,就好像玩遊戲為例,每天花大部分時間玩遊戲,告訴孩子會因此犧牲了甚麼等

2. 尊重選擇 (Respectful):如家長評估後果不影響生命危險,以尊重不帶羞辱的心態讓孩子體驗後果。請謹記:家長要做雪中送炭,而不是落井下石,有些話不能說的:「活該」、「早就跟你講」、「自作自受」等,讓孩子知道不管發生甚麼事,父母也會在身邊支持,只要親子關係良好,父母便可在孩子的經歷中引導其成長;

2. 非言語的停止 (Stop by non-verbal):家長總會擔心有些後果是不能挽回的,所以在適當時候還是要停止孩子的一些行為。停止分為言語表達及非言語表達,請以「你希望孩子做甚麼行動」為目標,鼓勵家長多善用非言語的表達,T字的手勢,X字的交叉手,以至友善而堅定的眼神,也是在對孩子表達的善意忠告;

3. 平日多認同孩子的好行為 (Acknowledgment):倘若經常發現孩子做的都是壞行為,只因焦點放在找錯處上,然而培養孩子的好行為,焦點應放在鞏固好行為上。這需在平日多觀察孩子的好行為,繼而給予肯定和認同。當孩子清晰又具體地知道自己做對了甚麼行為而得到肯定,內在驅動力就會驅使他們重覆做這些行為。當孩子每天重覆好行為越來越多,又何需懲罰?

作者簡介:梁辰民

  • 正向家長教育推動者、正向家長學院聯合創辦人、正向管理學院營運總監。
  • 香港兒童基金會名譽顧問、香港正面管教協會創辦人。
  • 美國正面管教協會家長及學校雙證講師、「高效能人士的七個習慣」 認證講師。
  • 家庭生活易 (ESDlife) 專欄專家,ViuTV 《親子理財工作坊》專家主持。
  • 兩名孩子的爸爸,又名「辰民爸爸」,一直致力推動家長教育及正向教育。有近10年心理輔導經驗,幫助超過33,000+ 家庭和160+ 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