甚麼是「優秀」?
你認為自己「優秀」嗎?
有人稱讚過你「優秀」嗎?
一個「優秀」的人,是一個怎樣的人?
印度詩人泰戈爾的詩作 《用生命影響生命》,或許能讓我們初探一個「優秀」的人,是怎麼的模樣:
「請把自己活成一道光,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光,走出了黑暗。
請保持心中的善良,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善良,走出了絕望。
請保持你心中的信仰,因為你不知道,誰會藉著你的信仰,走出了迷茫。
請相信自己的力量,因為你不知道,誰會因爲相信你,開始相信了自己。」
香港紅卍字會屯門卍慈小學深信「優秀是教出來的」,因此為小一學生舉辦了一個名為「優秀豬豬大聯盟」的入學百日生命教育活動,從而帶出核心的生命信息——「去愛,去勇敢,去盡你所能,成為你理想中的優秀。」透過多媒體教學、敘事及對話互動、實踐體驗等多元活動,以正向教育及生命教育為焦點內容,在認知、情感、行動三方面,激發學生的內在動機,擴闊孩子的視野及眼光,自主地定義何謂「優秀」的人,並向著自己所想望的「優秀」出發,成為自信勇敢、尊重他人,優秀又幸福的新一代人才。
孩子:「我是一個優秀的人嗎?」
——「你看孩子很優秀,他就優秀給你看。」
「優秀」一般指人們某一特質特別明顯及突出,超越眾人;通常是一些獨特、多元、正面的東西。與這個詞語近似的詞語為非凡、卓越、出色。
在華人社會,甚麼情況下會被視作「優秀」?學業成績優異?活動比賽獲勝?擔任了一些重要崗位?這些被視作「優秀」是因為「結果」,還是達至這些結果前的「付出」?例如「學業成績優異是因為努力不懈,用對方法」、「在活動比賽獲勝是因為堅毅練習,不怕艱辛」、「擔任了一些重要崗位是因為具領導才能,盡責認真」。
學校與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合辦是次活動,其課程總監林秋霞老師,致力在學界以新穎方式推動各類價值觀教育,她認為看一個人「優秀」與否,不應只從「結果」的角度出發,邁向優秀時的「付出」進程同樣寶貴:
「著名家庭治療師維琴尼亞.薩提爾 (Virginia Satir) 提倡的「冰山理論」(Iceberg Theory) 指出,每個人在內心深處也有身而為人共通的渴望及需要——被愛、被理解、被尊重、被接納、被認同、被關注、被欣賞、被視為有價值。一旦這些渴望及需要得到滿足,便會提升人們的自信心、安全感、歸屬感,願意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
林秋霞老師補充說,被視作「優秀」,其實就是在肯定一個人的價值,一個獨特、重要、珍貴的存在。而當我們能超越只看「結果」這個層面,再深入探索人們得到這個「結果」前的「付出」,人們便會更進一步欣賞自己的生命特質,例如勇於嘗試、認真用心、努力奮進、不怕困難等。這些從「付出」角度出發的「優秀」,難道會比不上只從「結果」角度出發的「優秀」嗎?
她續說,
「發掘自己生命中的優秀,活出自己理想中的優秀——而不是活在主流強調『結果』的『優秀』下。這樣人們即便未能一下子達成目標,也會欣賞自己在邁向這個目標前的『付出』,為自己這些『付出』而喝采讚好,較能面對挑戰、挫折與失敗。與此同時,當人們被別人看見自己的『付出』,因為用心『付出』而被視作『優秀』,他們也終將能這樣對待別人:當你習慣優秀,你就會繼續優秀,並且同樣欣賞別人的優秀。」
師長:「優秀是怎樣教出來的?」
——「不只去教好的孩子,還要去教好孩子。」
師長該如何讓孩子發現、發掘、發揮自己生命中的「優秀」?香港紅卍字會屯門卍慈小學龎敏佩校長一直鼓勵家長及老師以「正向回饋」的方式來跟孩子互動。甚麼是「正向回饋」、「負向回饋」?以下兩段文字正好作一個簡單的分野:
(一)
在指責中成長的孩子,容易怨天尤人。
在敵意中成長的孩子,學會好勇鬥狠。
在恐懼中成長的孩子,容易畏首畏尾。
在憐憫中成長的孩子,學會自怨自艾。
在嘲弄中成長的孩子,容易消極退縮。
在嫉妒中成長的孩子,學會勾心鬥角。
在羞辱中成長的孩子,容易自責難安。
(二)
在鼓勵中成長的孩子,充滿自信。
在寬容中成長的孩子,學會忍耐。
在讚美中成長的孩子,懂得感恩。
在分享中成長的孩子,慷慨大方。
在接納中成長的孩子,學會愛人愛己。
在稱許中成長的孩子,容易喜歡自己。
在認同中成長的孩子,容易掌握目標。
兩段文字恰恰是迴然不同的「回饋」,(一) 中的指責、敵意、恐懼、憐憫、嘲弄、嫉妒、羞辱,屬於「負向回饋」,而 (二) 中的鼓勵、寬容、讚美、分享、接納、稱許,認同,就是「正向回饋」。兩者對孩子成長造成的影響,高下立見。值得我們師長反思的是,我們平日多以「正向」的方式回饋孩子,還是傾向以「負向」的方式回饋孩子。正向的說話,其實往往都是理解的說話:理解身而為人共通的渴望及需要。
此外,是次活動提倡教出「優秀」孩子建議應做的十件事:提供安全感、培育同理心、引導情緒管理、鼓勵閱讀與思考、勉勵自主決策、激發探索與創新、重視過程而非結果、支持持續學習、建立良好的榜樣、促進健康的人際關係。
讓孩子相信自己優秀的關鍵是甚麼?
——「今天你相信孩子,明天孩子相信自己。」
相信自己優秀的關鍵是:「被相信」。被別人相信,自己相信自己。「別傻了」、「你做不到」、「表現還不夠好」,最打擊孩子自信心的人,往往都是身邊最親近的人,諸如家人、老師、朋友等。孩子如何評價自己,往往深受身邊的重要他人影響。
可請孩子運用三個形容詞形容自己,他們選取的全是正面形容詞,還是全是負面形容詞,抑或有兩個是正面形容詞,一個較中性的形容詞?如果全是負面形容詞,其自我形象較為低落,覺得自己完全與「優秀」拉不上任何關係時,這可能就是孩子給我們師長的「求救信號」:他們的生命正在枯萎。因為從師長的「負向」回饋中,他們覺得自己不值得被愛、不值得被理解、不值得被尊重、不值得被接納、不值得被認同、不值得被關注、不值得被欣賞、不值得被視為有價值。「我不值得」與「我值得」的價值觀,將會成就兩種天淵之別的人生。
「自信」是個人給予自己的正面評價,相信自己優秀,能做到想做的事,構成看重自己、相信自己的自我概念。對自己充滿自信的孩子,懂得肯定自己的價值和長處,且不害怕別人知道自己的限制與不足,他們通常都會勇於面對挑戰,迎難而上,得以在急劇改變的年代下,成為優秀及幸福的新世代。美國著名成長心理學家卡爾‧皮克哈特 (Carl Pickhardt) 認為,缺乏信心的孩子,將不願嘗試新事物或迎接挑戰,因他們怕失敗或擔心令他人失望,因此「信心的敵人是沮喪和恐懼。」
對香港紅卍字會屯門卍慈小學來說,聶圖強副校長表示,根據學校的數據分析和老師的觀察所得,發現提升學生的自信心,是提升其學習動機及效能的關鍵:
「我們認為自信心是可通過教導和實踐來培養的,故應讓小一學生明白『優秀』的定義,知道每個人都有不同的天賦,但每個人都可以在各個領域取得成就感。我認為我們的孩子非常優秀,他們勇敢地面對一些挑戰,例如最初寫字時遇到困難,但仍堅持完成任務並聽從老師指示。此外,他們也非常真誠,當想要父母陪伴時,不會隱藏自己的需求;並且非常留心聆聽及理解父母所說的話。」
聶圖強副校長指出,小一入學百日生命教育活動有父母的參與是至關重要。
「我們一直在努力告訴學生,他們是可以做到的。然而,當他們回到家中,父母未必會有相同的看法。在我們那個年代,父母通常不會說『我的孩子很厲害』,而是更謹慎地表達。因此,當今天的孩子來到學校時,家長可能會感到驚訝,原來父母也需要表達有效的鼓勵及讚賞,而這些正向回饋,是會大大促進學生的進步。」
師長如何才能相信孩子的優秀?
——「師長如何對待孩子,孩子如何認識自己。」
父母在培育子女自信的過程中,擔當甚麼角色?「自體心理學」(Self-Psychology) 創始人柯特 (Kohut) 指出,人們會透過別人對自己的行為來認識自己。一個人的自我發展,在早期經驗需有個「自體客體」(能夠滿足於自體需求的客體,指照顧者) 來互動,協助個人成長。自體客體提供照顧,孩子將撫慰功能內化,繼而整合「與自己的關係 (自戀到獨立)」及「自己與他人的關係 (信任與回饋)」,才能成為成熟的人。
簡言之,如果自體客體 (照顧者) 總是缺席或不斷挫敗他,例如父母常嘮叨、批評孩子,孩子很可能會放棄嘗試,並在情感不滿足下出現離軌行為。故此,孩子生命裡要有「成熟的大人」,成熟地回應需求,陪伴成長,欣賞及鼓勵自己。可見,童年遇到的好大人,會是一輩子的養分。
1B班班主任吳恩鈴老師認為時下的年輕人,多會透過在社交網絡平台中尋找別人對自己的認同,可能與較少機會在家庭中獲得認同有關。
「我相信大部分的家長都很愛護自己的子女,然而他們很少以正向語言來表達,反而多以物質的方式來表達愛,例如帶孩子外出玩樂、吃東西等。我觀察到現在不少高小學生,已經開設了自己的Instagram或Facebook帳號,他們希望在這些平台中展現自己不同的面向,憑藉別人的讚好及分享來增加自信。於是,學生的自我價值,只是建立在別人的評價之上,而不是相信自己就是有價值,亦很有可能為了博得別人的迎同而進行一些不利身心的網上挑戰 (Challenge)。」
吳恩鈴老師深盼這個活動能讓家長覺知自己對小朋友的回饋,將深遠地影響孩子的一生。
「一般人定義『優秀』通常以客觀的結果出發,例如拿到某個分數、在比賽中拿到某個名次等。然而,我們認為每個人的『優秀』都是獨一無二的,不用與別人相比,並應由自己定義。」
她續說,如果家長能把正向回饋變成習慣,甚至成為家裡的氛圍,整個家庭的氣氛會更加和諧,小朋友亦會更相信自己是被珍惜及被重視,自我認同感便能不假外求,從內到外相信自己是有價值的美好存在。
教養方式與優秀孩子有甚麼關係?
——去嘗試,去勇敢,去盡你所能,成為你理想中的優秀
教育是甚麼?教育為甚麼?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要思考的是踏入21世紀,社會需要甚麼人才。教育其中一個很重要的任務,是為了切合社會的發展需要,締造人類更美好的未來。工業革命的年代,與知識型社會的年代,甚至與全球化以及人工智能 (AI) 的年代,其社會需要截然不同。我們面對的將是一個社會急劇變化,科技日新月異,機械有可能把人類取而代之的年代。
在這個大時代下,教育有其歷史任務——把下一代裝備成為獨特的個體,不輕易被機械取代,擁有美善的生命素質,並能發揮天賦潛能,解決人類社會大大小小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要言之,教育讓人得以「專注自己」,繼而「關懷他人」,更佳能夠「貢獻世界」。
1A班家長Angelina在活動過後,發現全級小一學生的自信心明顯地提升。她認為小朋友很留心聆聽繪本故事及參與各項互動體驗,除了導師的分享生動有趣外,現場家長的支持也相當重要:
「他們非常踴躍及主動地舉手作答,表現得很勇敢,而有些本來較被動的學生,隨著老師及家長的正面鼓勵,在親子互動的環節中,不但積極舉手,還不斷揮動自己的作品希望被家長看到,這可見他們的自信心在短短時間內已大為增加。」
Angelina很認同學校從小培育小朋友的自信心,並覺得這是送給學生迎向幻變未來的珍貴禮物:「自信能讓人變得勇敢,然後作更多的嘗試和挑戰,這樣才能應對複雜多變的未來。當孩子長大後,將要自己去面對及承受這個世界帶來的挑戰。」因此,她很感謝學校一直以不同的途徑來培育學生的自信心:
「小一學生要融入一個新的校園是很艱難的,但學校和老師真的很幫忙和關愛,例如我的孩子本身比較難融入新環境,不過透過一點一滴的耐心指導及陪伴,現在他回到家中會主動跟我分享自己的學校生活,我很感謝學校的用心及對孩子的愛。」
「我選擇」、「我享受」、「我能夠」
世界經濟論壇 (WEF) 提出「21世紀人才必備的五個關鍵能力」:跨文化認知與理解力、溝通協作力、全球議題解決力、自主學習與批判思考力,以及快速適應變動力。因此,面對劇變的未來,建立孩子對未來的希望感,以及儲備一己應對未來的信心,實在刻不容緩。
麥太對麥兜說:
「全世界不信你,我都會信你;全世界不愛你,我都會愛你。我愛你愛到心肝裡,我信你信到腳趾頭。」
願每位孩子也認知到自己珍貴的價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