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以挫折中的成長,陪伴孩子走進巨變的未來|《點解生命研究所》

「挫折」與「未來」有甚麼關係?

  • 未來不是一帆風順,總有挫折。
  • 未來瞬息萬變,不裝備自己就會帶來自我迷失的挫折。
  • 了解更多未來,就能突破更多挫折。

「世界不會變成我們想要的樣子,我們可以變成自己想要的模樣。」(寧若曦)

這是一間小學六年級學生帶給我們的信息。

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小學為全級六年級學生舉辦為期兩天的【挫節】體驗活動,透過總結「過去」的困難挫折,聚焦個人「現在」的強弱機危,裝備昂首迎接「未來」的心態與希望感,運用「未來思維」,尋找自己未來的定位,並以「不變」的初心,應對「幻變」的未來。

先讓孩子的心靈富起來

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小學施德銀校長重視學生的心靈健康

——「讓孩子困難被理解,努力被看見,成長被發現。」

先從小學生的「心靈健康」說起。

嶺南大學在2024年10月發佈的「香港學童快樂指數調查」,本港學童快樂指數在2023至24年度按年輕微上升,10分為滿分,由6.62分升至6.75分。然而,學童的「生命價值感」跌至多年新低,由2016至17年度的7.27分跌至2023至24年度的6.73分,即今年跌至自2017年後新低,反映學童對「活在世上很有價值」的認同感持續減少。專家表示,「生命價值感」屬長遠性感受,反映學童對未來沒期望,對生命的意義感到迷失。調查團體建議多花功夫於生命教育,加強學童的心理資本,並協助他們建構目標和夢想。

此外,香港教育局最新數字顯示,精神病患中小學生的人數一直上升。而自九月開學至今,已有多宗令人痛心難過的輕生消息,反映本港學生精神健康已響起了嚴重的警號。影響孩子「快樂」與否的因素,與個人背景、學業壓力、家庭關係、生活素質密不可分。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小學認為,當前教育最迫切的事,是先讓孩子成為一個心靈富足的人,再成為與機械人合作共存的未來人。

施德銀校長指這個活動,是在六年級學生完成上學期考試後才舉辦,這是因為想讓孩子知道,他們的成績並不是最重要的,真正重要的是他們在這段時間裡所付出的努力和學到的知識。而且,在小學階段,六年級的學生是最高年級,他們經歷了許多挑戰和成長,伴隨著也許有不少的傷口,因而希望透過課程和主題活動來幫助孩子建立自信和動力。

「六年級的小朋友即將面臨升中,這是一個充滿挑戰的階段。他們將進入一個全新的環境,結識新的朋友,這些都可能讓他們感到徬徨和不安。因此,我們希望藉著這個機會告訴他們,其實身邊有很多人支持他們,包括父母、老師和同學。這些人都是他們成長路上的陪伴者,能在他們需要時給予幫助和支持。」

活動中最讓施德銀校長深刻的是孩子面對挫折時的反應。他注意到這級學生的家庭關係,正是他們主要的挑戰:

「在當今社會,父母對孩子的期望普遍較高,但有時候孩子們並不是做不到,而是他們還未做到而已。他們面對一些新挑戰時,我們作為大人,有沒有給予他們足夠的時間去適應。當我回想起自己還是小朋友時,總會有很多徬徨和迷失,這時有沒有人陪伴同行就是成長的重要所在。」

他續說:

「在當今社會中,孩子有很多心靈健康和精神健康的需求。很希望家長能理解,教育不是單方面的推動,而是與孩子共同前行的旅程。當我們與孩子同心協力,共同朝著一定訂立的目標努力時,他們更能感受到愛與支持,自然會有動力去追求成功。」

對手強大,我們才會更強大

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課程總監林秋霞老師是香港「挫折教育」發起人

——「不是看見光才走下去,而是走下去才能看見光。」

未來,是一個怎樣的世界?

與學校合辦【挫節】的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課程總監林秋霞老師指出,

「這是一個人工智能急速發展、職涯劇變、高齡趨勢、氣候危機的後疫症時代。機械人正來勢洶洶。它們不僅可以取代勞力,甚至能不知不覺取代人類的思考。如果跟ChatGPT鬥快思考,我們有把握獲勝嗎?我們知道自己在哪方面被它比下去,哪方面比它較有優勢嗎?它的理性、邏輯、推理能力,能在人類提出提問的幾秒間,迅速給出井然有條理且聚焦的答案。」

林秋霞老師補充說,

「然而,截至目前為止,人工智能的感性、創意、圖像能力,仍有待開發。換言之,要讓人類最終不被機械人取代的,不是主宰邏輯、推理的左腦,而是主宰想像、創造的右腦。因此,加強培育孩子的想像力、創意確實刻不容緩。想像力及創意是未來社會的重要生存力。不是在人類中生存,是在機械中生存下來的能力。引用日本松下電器創始人松下幸之助的話:『今後的世界,並不是以武力統治,而是以創意支配。』」

一直在學界主張以創新方式推動各類生命教育實踐的林老師認為「藍海策略」(Blue Ocean Strategy),正是能讓孩子遇強 (機械人) 愈強的「未來技能」:

「這指跨越現有競爭的邊界,拓展未存在的領域,創造新的價值與需求。在右腦興起的時代,不只知識是力量,感性亦是關鍵力量。我們需要有創造力、同理心、能觀察趨勢,為事物賦予意義的人才。」

我們如今應如何運用「藍海策略」,重點培育下一代甚麼「未來技能」,讓孩子遇強 (機械人) 愈強?林老師引用國際知名未來學者丹尼爾‧品克 (Daniel H. Pink) 提出改變未來的六大主要能力,分別是:說故事、設計、整合、關懷、玩樂、重視意義。這六種能力的共通點是——需要我們的「右腦」,並運用右腦掌管的「想像力」。

比知識更重要的是心態

馬莉華主任認為孩子在活動中收穫了滿滿的自信心

——「心態決定境界,心境影響環境。」

孩子身處這樣的大環境,對「未來」有甚麼想法?
雄心壯志,胸有成竹?還是不知所措,惶恐不安?
師長應怎樣使孩子對未來抱持希望感?

「讀好書,找好工,一生好輕鬆」仍適用於如今的社會嗎?

校方認為,人工智能的年代已經來臨。與其與機械人比拼競爭,不如與它們合作共存。世界經濟論壇提出2025年「未來十大工作技能」中,包括四個範疇,分別是:

  • 在【解決問題】方面,包括「分析思維和創新推理」、「解決問題和構思」、「解決複雜問題」、「批判性思考和分析」、「創造力、獨特性和主動性」
  • 在【自我管理】方面,包括「主動學習和學習策略」、「堅毅精神、抗壓及變通」
  • 在【與人合作】方面,包括「領導力和社會影響力」
  • 在【科技與發展】方面,包括「科技使用、控制與監督」、「科技設計和電腦編程技術」

上述的提倡也反映了創造力、抗逆力、解難力、影響力、科技力的重要性——讓孩子先成為一個對自己有要求,相信自己,心靈豐富的人,這樣他們才有動機裝備自己成為更好的人。

積極推動學生生命培育工作的馬莉華主任表示,未來是幻變莫測,並充滿各種新事物帶來挑戰:

「我們選擇六年級學生進行活動,是因為他們即將升中,這是一個關鍵的轉捩點。我相信,在他們的人生中,學業固然重要,但心態的塑造更為關鍵。透過這次活動,我們希望孩子們能學會如何面對未來的挑戰,找到正確的方法來處理挫折,並在挫折中變得更堅強。」

學生從被動變主動的歷程,讓馬莉華主任感到安慰:

「在活動初期,學生從被動,到後來願意主動參與、表達自己,這一切都顯示出他們內心深處的變化。例如當進行挑戰活動時,看到孩子們勇於挑戰自己,即便面對失敗也不再退縮。他們從中獲得了滿足感和成就感,這讓我感到無比欣慰。我相信,這些經歷將成為他們人生中的寶貴財富。

而且,活動結束後,他們特意走出來,期待與生命教育機構的導師握手、擁抱、甚至拍照時,這都讓我感受到他們心中的喜悅與滿足。作為教育工作者,我認為孩子們最重要的收穫,就是被師長認同以及建立了自信。」

建立能力感,啟動內在動機

學生認真參與多元的體驗活動

——「成長帶來的改變,不是突變,而是漸變。」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 (McKinsey Global Institute) 發佈〈定義公民在未來工作世界的所需能力〉報告,提出未來工作者必備的技能,鼓勵各國政府針對這些項目,加強培訓人才。

  • 在【認知】方面,包括「批判性思考」、「工作計劃與方法」、「溝通」、「心理的彈性」
  • 在【人際】方面,包括「動員」、「發展關係」、「團隊合作的效能」
  • 在【自我領導】方面,包括「自我察覺以及自我管理」、「創業」、「達成任務」
  • 在【數位化】方面,包括「流暢運用科技及數位公民身份」、「軟體運用及開發」、「了解數位系統」

【挫節】活動期望提升孩子的「內在驅動力」(Intrinsic Motivation),讓他們在特定任務中先有「勝任感」,即相信自己有足夠能力做到一些挑戰;並放權及放手給學生體驗,甚至不諱挫敗經歷的「自主感」,鼓勵學生從中探索成長意義,並在與人合作、幫助他人時產生連結的「使命感」。未來,孩子需要不同技能的「勝任感」,需要可以包容挫敗的「自主感」,更需要助己助人的「使命感」。

生命教育機構認為,為了支援現存教育的空白位,因此積極在學界推動重視右腦培育的「未來教育」,藉以培育孩子三合一的「未來思維」:

  • 第一種是「成長思維」,在逆境中自強成長
  • 第二種是「幸福思維」,在細節中找尋美好
  • 第三種是「設計思維」,聆聽心聲創設未來

陳彥雯主任在校內推動生命培育工作,她觀察到小六學生,在短短兩天內的進步與成長。

「我注意到每個孩子都在努力克服自己的困難,展現自己的長處。我特別欣賞他們能夠運用好的文筆來表達自己的感受。他們所寫的每一句話、每一個句子,都充滿了鼓勵和正能量,他們一定很用心,才能寫出那麼多細節。」

作為一名教育工作者,陳彥雯主任期盼孩子帶走的不僅僅是知識,而是學會如何面對挫折和挑戰:

「我希望他們能認識到自己的價值,並相信自己有能力去克服未來的困難。挫折並不可怕,重要的是我們如何看待它、如何從中學習和成長。挫折是成長的一部分,是迎向未來的踏腳石,它教會我們如何堅持、如何調整心態。

一帆風順的生命是很單調乏味的,只有經歷過挫折的人,才能更加珍惜成功帶來的喜悅。希望孩子們能把這些經歷轉化為未來前行的動力,培養出面困難時的積極態度,這樣的人生將會變得不再一樣。」

孩子對未來期待嗎?

活動過後,孩子對挫折的看法變得更多元及立體

——「不論未來變成如何,也要成為最喜歡的自己。」

問及六年級的學生在未來遇到挫折時如何應對?節錄他們的心聲如下:

艱苦過後,會有然後

  • 6B司徒若楠:即使會失敗,也要努力面對,因為艱苦過後,會有成果
  • 6A李天皓:為了夢想要努力,不努力就不會成功。努力,就會有成果
  • 6B林羽唏:只要不放棄,就一定有希望,就算有挫折,都要堅持下來
  • 6B鄧鋮:努力是不會辜負自己的

努力堅持,總有支持

  • 6B雷皓霖:人生就是一趟旅程,過程十分困難。很多人會因此停止「腳步」。但我們要記得:忘記背後,努力面前,就像蘇媽一樣
  • 6D盧冠雄:Be confident and remember your friends and family and god will always encourage you
  • 6A梁睿朗:追隨夢想,甚至可能取得比夢想更高的成就,只要堅持,就可以成就未來和夢想

比努力更重要的是方法

  • 6B陳子淇:努力未必會讓你成功,但不努力一定沒有機會成功。只有找尋方法,破解挫折,才可能成功。無論前面有多少難關,我們都要嘗試跨過它,面對它
  • 6A王梓熙:無論遇到甚麼困難,都要努力克服,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去達成夢想
  • 6B吳彩堯:不管遇到甚麼挫折,只要不斷找方法,總有一天會成功

嘗試不可能,化不可能為能

  • 6B劉美婷:神奇是去嘗試不可能,從一個不能走的人,變成一個殘奧世界冠軍
  • 6A陳樂欣:從不能走,到無數次的跌倒,再到能跑,然後多次取得第一名,直至打破世界紀錄。神奇就是一生都把不可能變成可能

披荊斬棘,從後追上

  • 6E李伊淇:不論任何挫折,都要努力披荊斬棘,輸在起跑線,都要努力追回來
  • 6C鄒濼言:雖然先天身體有問題,但通過後天的努力,完成了自己的夢想
  • 6E余韋衡:不論遇到甚麼困難都不輕易放棄,即使比別人難上百倍
  • 6B吳柏豪:努力面對,不放棄,向著自己的目標前進
  • 6D陳寶瓊:never give up and keep going
  • 6C王嘉欣:以終為始,後來追上

全力以赴,不留遺憾

  • 6B祁靖軒:做人不要放棄,全力以赴,盡力完成自己的夢想,不留遺憾
  • 6A黃元翰:即使遇到很多挫折,只要向著自己的目標全力以赴,總會有成功的一天
  • 6D尹俊希:做甚麼都要全力以赴
  • 6E陳梓翹:全力以赴,做好每一件事
  • 6A徐欣鍵:做甚麼事也要全力以赴,不要因為挫折就灰心
  • 6D何幸怡:沒有令自己後悔

珍貴人生,值得一試

  • 6E劉善銅:人生很長,不要因一些小事就放棄。你的人生,如果試一試也許可以完成每一件事,一樣可以全力以赴
  • 6D卓曼琳:遇到甚麼困難都不要放棄,為了夢想,全力以赴

只有一次,不是一次又一次

  • 6A翁學瑤:其實人生只有一次,有了夢想,就要堅持
  • 6A楊悅臨:有夢想,就要堅持,不要浪費,浪費的話,必定後悔,因為一生只有一次

珍惜機會,機會不重來

  • 6A林梓晴:珍惜機會,珍惜眼前的事物
  • 6A呂梓瑜:不要放棄,珍惜機會

不是輸不起,而是不服輸

  • 6B李承衍:在困難時不服輸的精神
  • 6A李紫熙:雖然輸在起跑線上,但沒有因此自暴自棄,而是努力向前

不一樣的選擇,不一樣的人生

  • 6A黃涴姿:一出生已經比其他人不公平,在不公平底下,做到了與別人不一樣的結果
  • 6E蘇海慈:與其他人不一樣,遇到挫折時並沒有放棄,而是全力以赴

挑戰不可能,我都能

  • 6D楊紫詠:我比偉仔 (來說) 是我贏在起跑線上,他這麼努力,我要更加努力
  • 6B符凱晴:雖然比別人走得慢,但已勇敢走出了很多第一次,很多人做不到。努力去追夢、去跑步、平時的堅持,是他拿到第一名的關鍵。沒有放棄,風吹雨打都不改變,我也做不到,我欣賞他,我會向他學習

不是先看見,而是先相信

  • 6B高雋恩:不是看見光才走下去,而是走下去才能看見光

給予孩子自信、幸福、創新、熱情的「希望感」,讓他們在巨變的未來變得更勇敢。

明天會否變得更好的關鍵不在「明天」,而在我們「自己」。

——「當你穿過暴風雨,
你就不再是原來的那個人。」
(村上春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