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聖誕節是全球最受歡迎的節日之一,聖誕節的設立是為了紀念耶穌的降生。
在以英美為主的西方社會,聖誕節定於每年的12月25日,香港也遵循這一傳統。因此,每當12月來臨,各地都開始佈置,街道上閃爍著絢麗的燈光和彩球,商場櫥窗裡則擺放著聖誕樹、聖誕老人、雪橇,以及堆疊的禮物盒。這些熟悉的聖誕場景,加上各種商品和娛樂消費,共同塑造了現代聖誕節的面貌。然而,在這些五光十色的燈飾下,我們是否有時會忽略了聖誕節背後的真正意義呢?
在《聖經》中,有許多重要的事蹟,但基督信仰特別選擇耶穌降生的故事來紀念。這不僅僅是為了慶祝耶穌的生日,更是為了傳達「奉獻」的精神。耶穌降生於世,是為了替人類贖罪,並在整個人生中行善奉獻。對基督徒而言,行善奉獻是一生的使命,而不僅限於聖誕節。所以在這一天,我們特別紀念這份精神,也讓它成為文化傳承的重要部分。正因如此,許多宗教組織和社會團體在聖誕前後會舉辦各種慈善和探訪活動,把這份愛與溫暖與有需要的人分享。
奉獻精神

奉獻源自於同理心,它不是強迫,也不是等價交換。「奉獻精神」是一種無私的愛,是對自己事業全心全意投入而不求回報的表現。對個人而言,就是在這份愛的召喚下,把工作視為熱愛和使命,從中尋找樂趣;努力做好每一件事,認真對待每一個人。然而,現代孩子通常生活富裕,在父母想要提供最佳環境的情況下,他們過著充足的生活。這使得許多孩子對匱乏缺乏理解,讓家長苦惱如何教導他們學會「無私」和「分享」。
這讓我想起了一個著名的聖誕劇《跛腳的小羊》。故事講述的是,在一個寒冷的冬夜,耶穌降生,一顆新星閃耀於天空。牧羊人們聽到天使宣告救世主降生的消息,紛紛帶著小羊前往尋找嬰孩耶穌。然而,有一隻跛腳的小羊卻被大家遺忘了,但牠仍默默跟隨在眾人後方,後來幾經波折後找到了小耶穌,牠用自己的體溫溫暖這位剛出生的嬰孩。這個故事正是「奉獻」精神的體現:奉獻不需要富裕,也不是將不需要的東西給出,而是像跛腳的小羊一樣,即使一無所有,也能傾盡所能去關心他人。
在生活中學習奉獻

因此,分享與奉獻是一體兩面的概念,它不僅限於金錢或物品的給予,更重要的是將注意力從自身轉向他人,關心他人並懂得付出。在家庭生活中,我們可通過讓孩子參與家務來教導他們奉獻。這樣,他們不僅學習生活技能,同時也能感受到自己是家庭的一部分,共同參與,而不是為了獎勵。父母應該在孩子幫忙後明確感謝孩子的付出,這也是培養同理心的一種有效方式。
此外,在像聖誕節這樣特殊的日子裡,可以帶孩子一起參加公益活動。例如,可以從選擇捐贈對象開始討論,如動物保護、弱勢人士、患病兒童等,讓孩子理解後做出決定;或參與探訪老人、獨居長者等送溫暖活動。透過這些善行,他們能夠認識到自己是有能力,也樂於幫助他人的人。
今年聖誕節,與其考慮給孩子甚麼禮物,不如和孩子一起了解聖誕節,學習奉獻,分享愛和溫暖。
作者簡介:思語
- 熱愛看書,特別喜歡冷知識。
- 喜歡逛社交平台,以及看世界不同的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