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來教育】讓孩子接受過去、喜歡現在、期盼未來|《點解生命研究所》

你有多認識過去的你?

你喜歡現在的自己嗎?

你希望未來的自己怎樣活著?

人生就像一本書,封面是父母給的,內容是自己寫的,厚度不由自己決定,但精彩程度卻由自己創作。

「你要弄清楚自己人生的劇本。」(尼采)

不是你父母的續集,不是你祖先的前傳,更不是你朋友的外傳。我們每個人也在編寫自己人生劇本的路上,從小開始思考、構想,甚至予以實踐,按個人的步伐修訂及優化,將能逐步邁向自己理想中的人生。

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小學與生命教育機構合作,為全級六年級學生舉辦為期兩天的生命教育體驗活動「未來營」,讓學生在畢業前學習接受過去、喜歡現在,繼而期盼未來——勇敢面對從前的自己,重拾昂首前進的信心,活出精彩獨特的人生。

人生就是「一刻之間」的總和

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的課程總監林秋霞老師致力推動「未來教育」

——過去是經驗,現在是實驗,未來是考驗。

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的課程總監林秋霞老師指出,「未來營」最想讓學生經歷思維上的積極轉化,讓他們反思「過去」、「現在」與「未來」間的相輔相成,藉以建構自己想要活出的人生:

「人生就是由很多『一刻之間』所組成。『第一刻』會影響『下一刻』,而『下一刻』會影響『最後一刻』。不斷出現的『最後一刻』,就形成我們的人生。遇到順境時,『第一刻』的應對通常比較容易,但遇到逆境時,『第一刻』的應對就是對我們的考驗了。如果『下一刻』的我們是先接納及安頓自己的情緒,然後再動腦筋解難,我們『最後一刻』的結果將能更切合自己的需要。」

林秋霞老師分享說,關於「第一刻」的關鍵字是「劇本」:

「未來像預期很好,因為你一直努力裝備;未來不像預期都很好,因為有變化的劇本,其實更精彩。未來可能推測不到,但是你現在可以改正得到。」

她續說,關於「下一刻」的關鍵字是「跌倒」:

「跌倒的都是行走的人。坐著的人不會跌倒,躺下的人不會跌倒,只有一直都在『行走』的人才會跌倒。這句話的意思是一直在嘗試,一直在前行的人,即使跌倒,即使失敗,都是可敬的。跌倒的事記於心,後來的心會更強大。」

至於「最後一刻」的關鍵字,她認為是「優秀」:

「過去是經驗,現在是實驗,未來是考驗。用你的經驗,不斷去實驗,來通過人生考驗。經得起考驗的人,都是優秀的人。人生最重要的不是成功,而是在未來中找到想成為的自己。」

「過去」是成長的養份

馬詠兒校長認為學校及家庭應從小鼓勵學生思考自己想過的人生

——不跟別人比,好好做自己

世界正以我們人類無法想像的速度下發生巨變:環球經濟衰落、極端氣候變遷、政治局勢緊張、社會氣氛低落。2023年被稱為「AI元年」,從微軟、OpenAI、輝達,到各大傳統互聯網巨頭,都爭相搶奪成為發展AI的龍頭大哥。在2024年,AI將會更進一步與我們的生活融合,甚至取代部份人類的工作。

〈未來工作2023〉報告書發表了「最快消失的職業排名」中,單純、反覆的工作將逐步消失,而「最快成長的職業排名」中,由AI及機器學習專家位居第一位。換句話說,專家預估,隨著AI和大數據等技術發展,軟體工程師、AI開發者、資料分析師等,將成為前景可期的職業。

在學校及家庭教育現場,我們要怎樣讓孩子,即便知道世界的各種不如意,但仍願意於當下勇敢及積極地裝備自己,並對未來抱持希望感及樂觀感?基督教聖約教會堅樂小學馬詠兒校長認為,在這個急速變化的世代,從小讓學生思考自己想過的人生,將有助他們正面地迎向未來:

「現在的同學都很專注自己的學業,很少思考將來,很多時候家長會教他們,每一步要怎樣走,其實將來是屬於自己的,所以我覺得要提醒小朋友,他們要為自己的將來和理想作打算,因為未來不是為了別人,是為了自己,所以我覺得『未來營』最重要的是,鼓勵學生反思自己想做甚麼,然後朝著這個目標邁進。」

對馬詠兒校長來說,活動期間最深刻的片段是看見孩子的進步:

「看到一些平時很少說話、不肯做工作紙和不喜歡活動的同學,他們會主動拿筆去畫,而且畫完之後還會拿著那張紙去認真思考。這讓我反思到,有時我們追求工作紙有標準答案,其實並非如此,沒有標準答案也是一個過程。『成功』在不同的人和不同的階段,都有不同的演繹,沒有一個絕對答案,反而『成長』才讓人一生受用。」

「現在」是選擇相信自己的開始

小六學生積極及認真地參與不同的體驗活動

——在所有的日子裡,我最喜歡今天。

我們身處在多變、幻變、巨變的年代,世上唯有不變的就是變。當我們嘗試避免變動和風險,這反而可能會使我們變得更脆弱。因此,與其抗拒及否定改變,不如探研如何與這些改變共存。「未來營」正正讓學生學習不是抗拒及否定改變,反是培育個人「以不變應萬變」的生命素質。

這間學校的價值觀教育組組長馬莉華老師表示,選取小六進行「未來營」是因為:

「這些孩子即將畢業,所以很想在他們畢業前告訴他們,他們未來可能會面對很多困難和挑戰,但提醒他們,即使面對困難和挑戰也好,都要勇敢向前走。」

六年級學生在活動期間的表現,讓馬莉華老師喜出望外:

「以為他們做不到的,但原來他們是能做到的,特別是當他們發表和分享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時,我們都很驚訝,原來他們的思考,比我們想像中成熟,而且反思的內容都相當正面。小朋友在這兩天的表現很好,他們越來越有信心,無論是對自己,甚至對同伴都能展現支持、鼓勵與關懷。」

甚麼東西需要「不變」,讓我們得以面對「萬變」的未來?——即便世界如何改變,「不變」的是:世界也許為難我們,但我們定要善待自己。價值觀教育組組員謝少瑜老師認為,善待自己的其中一個重要方法是要知道自己的優點: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和缺點,可以將自己的優點放大,不一定是讀書。就如電影環節中提到,每個人都有自己的優點,透過這個活動,讓他們發掘自己的長處,雖然有些同學不擅長讀書,但其他方面例如很擅長繪畫或唱歌,以此提升一己的自信心。」

謝少瑜老師補充說,

「經過這兩天,看到學生更清楚自己接下來的目標,不論短期、長期也好,也很希望留下一個種子給他們,在將來的某一天,他們都會因為這個未來營,而有所啟發及覺醒。」

「未來」一直等待你到來

學生從同儕的作品中學習

——你要自己發光,而不是被照亮

活動過後,六年級孩子認為「未來」是甚麼?歸納他們的想法如下:

  • 成功路上不輕易放棄
  • 未到最後一刻也別放棄
  • 努力能改變自己的未來
  • 全力以赴找尋未來
  • 相信自己會了不起
  • 谷底時更要突破
  • 勇敢地做自己
  • 不要被失敗和恐懼嚇到
  • 遇到困難要積極解難
  • 抱持樂觀積極嘗試
  • 挫折時要改變自己
  • 我總有一天會發光
  • 用自己的實力說話
  • 別在意別人的看法
  • 擁有強大的內心
  • 找同伴結伴前行
  • 自設成功方程式
  • 不負光陰未來可期

明天不一定會變得更好,但我們可以

「未來教育」聚焦提升學生對自己的能力感及對未來的希望感

有人說,這世上有三樣東西是別人奪不走的:

一、生命裡的經驗

二、藏在心中的夢想

三、讀進大腦的書

「未來營」期望藉「在找尋中邂逅未來,也遇見自己」的過程中,鼓勵小六學生總結自己「過去」的學習生涯,聚焦個人「現在」的強弱機危,裝備他們昂首迎接「未來」——運用「未來思維」,尋找自己未來的定位,並以「不變」的初心,應對「幻變」的未來;同時亦學習,「不論未來變成如何,也要成為最喜歡的自己」的生命歷程。

我們無法掌握明天,但我們可以選擇過好每一天。

「好起來的,從來不是生活,而是你自己。」(夏天)

——只要我們願意改變,隨時都能變成更好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