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你的心理抗逆力強大嗎?
在以下五題中,以1至6分評分,1分代表「非常不準確」,6分代表「非常準確」,看看自己此刻的心理狀況:
- 我有信心克服目前或將來的困難,並能解決可能面對的困境或難題
- 我面對逆境的能力很高
- 面臨巨大的壓力時,我仍能保持冷靜
- 身處在充滿壓力的環境中時,我從未感到焦慮
- 在困難的環境下,我仍能積極面對
把上述五題的分數相加,然後再除以5,所得分數為1分至6分。分數越高,表示心理抗逆力越強。(測試來源:嶺南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暨應用心理學講座教授蕭愛鈴教授)
新冠疫症後,社會各界陸續復常,政府放寬各項防疫措施、恢復對外交通、與內地正式通關、中小幼全面復課等。復常後社會問題頻生,諸如經濟不景氣、社會治安、民眾的心理健康等。在香港的教育現場,學生迫切的需要是甚麼?「心」的需要。精神健康狀況、快樂指數,以及對未來的希望感,通通與「心」密切相關。
三水同鄉會禤景榮學校與生命教育機構合作,為全級四年級學生,一連三天舉辦【挫節】體驗週,透過刻意設計及安排多元的挫折體驗,讓孩子經歷及感受挫折裡的生命力,培育強韌的心理肌肉及挫折復原力。
以「挫折」迎向成長

嶺南大學早前與多間機構合作研究發現,本港學童的快樂指數,由2021至22學年的6.77 (以0至10分計算),跌至2022至23學年的6.62,跌幅為2.2%,整體學業壓力上升約1.5%。當中約8.6%人稱沒足夠時間做喜歡的事,更有約12.7%學童不同意「活在世上很有價值」,按年增1個百分點。團隊估計,小四學生的快樂指數降幅明顯,是因剛升上中小學時便因疫情而停止面授課,今年既要重新適應環境和建立人際關係,更要面對追趕教學進度,或難以適應校園生活。
這間學校每年也會舉辦主題學習週,三水同鄉會禤景榮學校鄒海寧副校長說今年以「堅毅」為主題,期盼學生找到屬於自己的熱情,並長時間堅持下去。
「這屆四年級同學正正是經歷新冠疫症第一年的學生,我們看見他們在表達情感、與別人相處、面對挑戰的態度方面需要加強協助。」
小學階段有三個重要的轉捩點。鄒海寧副校長指出,第一個是幼小升小一,第二個是小六升中一,而第三個是小三升小四。
「由初小學生升為高小學生,當中課業的要求跟以往的大為不同,初階的學習模式,一下子變為表達、討論、寫作等高階技能。因此,在這個階段裝備孩子勇於嘗試、不怕挫敗的思維及心態,將大大支援他們往後的成長發展。」
【挫節】這一類的生命教育體驗週如何提升孩子的學習效能?鄒副校指,
「整個活動離不開『學與教策略』,即運用多元及互動的教學法,讓學生在體驗遊戲中建立對學習的興趣及信心。學生把這些難忘及愉快的學習經驗,轉移到日常的學習中,有助提升學習動機和自我效能感,正面地促進學習方面的表現。」
在教育中注入「心」命力

學校與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合辦是次活動,其課程總監林秋霞老師表示,教育需要「暖」實力,香港學生常被「不夠」所催迫及追趕而導致身心俱疲。
「甚麼是『夠』?這會因應不同情況而有不同的解讀,較難有統一標準及一概而論,『夠』的盡頭在哪裡?『夠』字最令人恐懼的地方,或許就是不知盡頭在哪,再多、再快、再好,也好像『不夠』。『沒有最好,只有更好』的高標準,即要再多一點、再快一點、再好一點,不知不覺讓學生及老師喘不過氣。」
林秋霞老師補充說,「不夠多」、「不夠快」、「不夠好」的心理壓力,加速形成學校追趕進度、操練學生的「常態」,深遠地影響了本港學生的「心態」。孩子的心生病了,並對活著感困惑:「老師,我是否不夠好?」因此她認為,在萬變的世界中,需要有意識地推動兼顧身心的教育,讓學生成為「具有韌性」的下一代,以回應未來的挑戰。
「如今的教育工作無比艱難,當中最關鍵的是需要在教育中注入『心』命力——讓孩子熱愛生命,對未來懷抱希望、增強心理韌性等看不見的內在、培養各種美善品格、裝備各種應對未知世界的所需能力等,實在刻不容緩。」
「挫節」體驗週標誌 (Logo) 的設計理念,充滿了堅毅色彩。林老師指,「挫」字上有一個皇冠,取其「欲戴皇冠,必承其重」之意。這出自西方諺語:“Heavy is the head who wears the crown.” 這是指「要想戴王冠,就必須能承受它的重量」。把這句話重新演繹為挫折的意義:若我們能在挫折中復原及變得更強大,我們的皇冠 (人生目標、夢想、追求) 才能一直穩戴在頭上,而不是僥倖地掛在頭上。此外,「節」除了是節日的意思外,還刻意把「竹」的意念放在這個字中,期盼竹子百折不朽、堅韌不屈的特質,同樣成為孩子的生命特質。
挫中自強,恆毅堅壯

在第三天活動中,生命教育導師跟學生整理三天的學習及領受,並對學生的表現加以肯定及欣賞時,不少孩子熱淚盈眶,負責學校及學生文化範疇的陳廣裕主任,在活動尾聲總結時亦忍不住哽咽:
「我在活動尾聲也很感觸,除了對學生外,老師們也很有感覺。這讓我想起小學六年級班主任鼓勵我的話:『我不比困難渺小,我不被挫折擊倒』。」

陳廣裕主任自小熱愛運動,但小時候身形較其他同學細小,由於先天有一點限制,因此他比其他同學更努力、更堅持,亦常常記起老師對他的鼓勵,最終在運動路上不斷追求卓越,成為自己理想中的運動員。由於陳主任是運動員出身,對於活動期間培育孩子堅毅自信的精神深感認同:
「莫說學生,連自己也很有感受,因為自己曾經走過的經歷,加上這個活動內容的推展,促使了個人反思的過程。我相信這類活動對學生的個人成長及人際關係起了很積極的幫助。」
他補充說:
「對孩子來說,三天活動中所經歷的一切,已經在他們心靈中埋下種子,他朝遭遇挫折時回想這個經歷,會更能感悟這個活動的分享內容,以及在細節中蘊藏的力量。」
沒有人希望自己遭遇挫折、失敗,人們也希望自己能成功完成所設的目標。那要成功完成所設的目標,最重要的關鍵是甚麼?研究過300位奧運獎牌得主、大企業家等頂尖成功者,專門研究成就與人格特質的美國心理學家,安琪拉‧達克沃斯博士發現,導致成功的關鍵不是智商、也不是天賦,而是「恆毅力」(Grit)。「恆」是指對於有熱情 (Passion) 的目標長久地投入;「毅」是指努力地追求目標,遭遇挫折仍能繼續努力並堅持到底 (Perseverance);「力」是指能力,即為有熱情的長期目標,持續不斷地努力與堅持,一步又步地實踐目標的能力。
想法改變,希望重現

對甚麼是「挫折」?對鄒副校長而言,「挫折」是一個概念,按字面的意思是指一些計劃和自己想做的事不似預期,未能達標。然而更深層次的意思是經歷一些不如意事的負面感覺,例如無力、感到氣餒、對自己失望等。問及這級小四學生最大的「挫折」來源是甚麼時,鄒副校長說是學業成績及追求父母的期望。
「不少父母較側重孩子的學業成果,有可能忽略了他們其他方面的天賦及潛能。然而每個孩子的發光位也不一樣,若自己發光發亮的地方不是在學業成績方面,有機會因為怕令父母失望而感到挫折。這種期望落差每天上演,不知不覺可能形成挫折心態。」
若父母能多欣賞孩子不同的天分與能力,陪伴他們在挫折中成長,鄒副校認為這將更能讓他們感到愛與歸屬感,從而更勇敢地面對困難及挑戰。鄒副校以自身經歷勉勵家長,在應考中學一次公開考試時,其中一科失手而未能入讀大學。她出生於傳統名校,當時背負很多別人的眼光,但讓她走出困境及改寫命運的是家人的接納,默默陪伴自己走過挫折之旅。正因為那次的經歷,讓她明白自己首先承認及面對挫折,繼而尋求身邊人同行的重要性,看自己已做到甚麼,已擁有甚麼,以這些「有」的地方為基礎,繼續發奮向前。
莎士比亞說:「事無好壞,想法使然。」【挫節】體驗週重視培育學生的成長型心態,主張以「收穫心態」來應對人生的困難。「收穫心態」是當人處在收穫心態時,關注的是自己已經完成多少進展,從而帶來更多的心靈富足;與之相反的是「落差心態」,這是指當人處在落差心態時,只會關注自己跟目標之間的差距,因而帶來更多的心靈匱乏。
如果我們多關注自己發展的過程,所體會到的幸福感會比只關注結果來得多。如何可持續地保有「收穫心態」?記錄成就時刻,感謝現在擁有的一切;另外運用心理減法,聚焦在目前的收穫上。在《錯誤的藝術》一書的作者梅蘭妮‧羅斯柴爾德認為:「人類整個進步的歷程都是建立在與錯共舞,然後發現新方向的基礎之上的,正是犯錯把我們帶到了新的想法和訊息的邊緣。」錯誤、挫折、失敗,正是「收穫」新方向、新發展、新突破的重要養份。
接納挫折,溫柔待己

「讓學生的作品及想法說話」是陳廣裕主任於是次體驗週最大的感悟:
「我會以深刻及有效來形容這個活動。這級四年級學生平日腦筋靈活、轉數快,但我們發現他們信心相對不足,較害怕答錯及失敗,未必敢於面對群眾表達想法及感受。但他們在這三天的分享,已超越四年級學生的能力,讓師長們有不少反思。」
三天活動過後,對孩子而言,甚麼是「挫折」?歸納他們的心聲如下:
- 每一個人都有的
- 具體的事物
- 做事時遇到的困難
- 追夢路上的困難
- 成功的阻礙
- 步向成長的過程
- 挫折不等於失敗
- 伴你成長的好東西
- 與成功最接近的距離
- 過程比結果重要
- 可以面對和擊敗的
- 錯誤的修訂
- 收穫經驗的歷程
- 人生必經之路
- 過程並不孤單
- 使人變得強大的過程
本港的社經發展、家庭環境、生活方式、學業狀況、人際關係、個人心態等均會影響香港學生的心靈健康。社會的「大環境」難以一時三刻改變,然而卻可從自身出發,改變一些「小氣候」:先關顧個人的內在的狀態。
先接納及安頓好自己在挫折中的情緒,然後再學習用對力及盡力來克服挫折。快樂不是沒有挫折,而是即使在挫折中,仍然能夠選擇好好照顧自己,好好面對挫折,成為一個更強壯的自己——
「結痂的傷口,
以後是你最強壯的地方。」(幾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