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談及「探索」,你想起了甚麼?
「探索」甚麼?為甚麼要「探索」?如何「探索」。
「探索」,從外到內,再從內到外。兩者互為因果,緊密相連。
看得見的是外在,看不見的是內在;看不見的往往才是最關鍵,而且需要用「心」去看見。
誠如著名法國童話作品《小王子》所言:
「真正重要的東西,用眼睛是看不見的,唯有用心看才看得見。」
曾看過網絡上的分享,關於「孩子的內在天賦」,正好用來闡述從「探索」到「看見」:
//慢熟的孩子,其實很謹慎。
多話的孩子,其實很熱情。
固執的孩子,其實很有主見。
衝動的孩子,其實具行動力。
分心的孩子,其實富想像力。
慢吞吞的孩子,其實善於觀察。
講不聽的孩子,其實富實驗精神。
愛生氣的孩子,其實情感豐富。
易破壞的孩子,其實善於探索。
好爭辯的孩子,其實勇於表達自我。//
上水東莞學校以小一百日宴作為切入點,為一年級學生及家長,舉辦一個名為【勇闖探索島】的小一親子生命體驗日,藉以協助新生「發掘生命的亮點,成為自信的孩子」。透過繪本教學、敘事及對話互動、實踐體驗等多元活動,以正向教育及生命教育為焦點內容,在認知、情感、行動三方面,跟學生探索個人的天賦與才能,盼望從小在「發掘」孩子天賦與才能的過程中,「發揮」其獨特的亮點;並在「發揮」亮點中「發展」一己所長,建立生命力,從而培育孩子的「成長思維」及「自我效能感」,成為自信及自強的新一代人才。
探索孩子的內在天賦

——探索始於發掘、鼓勵發揮、成就發展。
對小學階段的孩子而言,「探索」哪些範疇,有助其堅穩地成長?與學校合辦這個活動的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課程總監林秋霞老師表示,若能從小「發掘」、「發揮」、「發展」孩子的亮點,將能大大提升其生命的可能性:
「每一個孩子也是獨一無二的。若能好好認識自己,『發掘』一己的價值及目標,有平台去裝備,有舞台去『發揮』,他們自然願意以好奇探索的態度生活,主動在不同領域『發展』,開始對自己、對他人、對世界感到期待,成為能與時並進的新世代。」
教育是甚麼?教育為甚麼?林秋霞老師認為:
「教育其中一項重要的使命,是為了切合社會的發展需要,締造人類更美好的未來。工業革命的年代,與如今知識型社會、全球化以及人工智慧 (AI) 年代的社會需要截然不同。我們面對的將是一個社會急劇變化、全球議題相互影響、科技日新月異,機械人有可能把人類取而代之的年代。」
她補充說,
「在這個大時代下,生命教育有其歷史任務:把下一代裝備成為獨特的個體,擁有美善的生命素質,並能發揮天賦潛能,解決人類社會大大小小需要共同面對的問題。要言之,教育應讓人得以『專注自己』,繼而『關懷他人』,更佳能夠『貢獻世界』(Danial Goleman, 2015)——從自己,到他人,再到社會,當中的關鍵詞是『探索』。誠如著名希臘哲學家普魯塔克 (Plutarch) 所說:『腦子不是等著被填滿的容器,而是等著被點燃的火焰。』」
林秋霞老師提出以「5C」的教養策略,以助發掘、發揮、發展孩子的亮點:
- Choice (選擇):給予孩子空間,選擇他們想要做或是想達成的事,應避免給予孩子過於嚴謹的規限,或忽視孩子的需要
- Clarify (清晰):可透過提問,了解孩子是否清楚明白自己想要做的事或完成的目標,好讓他能在過程中專注及投入
- Centre (核心):把投入的核心和焦點放在過程中,而非事情的結果或獲取獎勵等外在因素,讓孩子享受做事的過程
- Commitment (承諾):給予孩子信任,讓他們兌現自己的承諾,盡力及投入地做好要做的事,避免獨斷地為孩子定下目標或指令
- Challenge (挑戰):充份發揮孩子的潛能,在孩子要做的事上設定一定的挑戰性或難度,讓他們在技巧和挑戰中取得平衡
只係未得,唔係唔得

——看見舞台,才知道自己是人才。
著名物理學家愛因斯坦說:
「教育就是,當一個人把學校所學全部忘光之後,剩下的東西。」
對小一學生而言,校方期盼這個活動讓孩子帶走的是「未得」與「唔得」的分別。「未得」是「成長思維」(Growth Mindset),「唔得」是「固化思維」(Fixed Mindset)。美國史丹福大學心理學教授德威克 (Carol Dweck) 指出,上述的兩種思維模式不但影響我們的行事動機,還會影響我們對成就感的看法:思想決定行動,行動決定習慣,習慣決定性格,性格決定命運。
擁有「成長思維」的人,相信透過後天的學習與努力,每個人都能有無限潛力,故不畏懼困難,勇於嘗試。這樣的人聚焦於繼續學習、堅持面對挑戰、視挫折為學習的機會、選擇挑戰性高的工作。即使遭遇挫敗,會認為自己只是「未得」而已,選擇相信自己。反之,偏向「固化思維」的人,相信每個人天生擁有固定的智力與才能,避免挑戰與失敗,容易自我設限。這樣的人聚焦於目前表現、輕易放棄、避免犯錯,視挫折為能力不足的表現、選擇容易的工作。當遭遇挫敗,會認為是因為自己「唔得」,不太相信自己。
由「唔得」到「未得」到「得」的成長歷程,應從小培育孩子以下各方面:
- 培養好奇心和自信心,以好奇來促進自主探索,用信心來面對困難挑戰
- 鼓勵從挫敗中學習,在經驗中累積經驗和教訓,增強心理素質,繼續勇於嘗試
- 建議有效地應對壓力和緩解情緒不適的方式,例如深呼吸、放鬆訓練、撰寫日記等
- 建立健康的生活方式,包括良好的飲食習慣、適量的運動和充足的休息等
- 維持良好的家庭關係和人際交流互動,感受到愛與關懷,接納和支持
上水東莞學校吳美華校長表示,學校的年度計劃的重要目標之一是鼓勵學生勇敢嘗試,以提升自我效能感:
「我們認為自信心是非常重要的。有自信的小朋友,不論將來面對甚麼挑戰,都能勇對困難,在跌倒後站起來再作嘗試。今天的活動不僅讓小朋友感動,也讓家長們意識到『嘗試』的重要性。有家長告訴我,小朋友在家中若不想做某件事就會輕易放棄,作為父母的也不知道如何幫助他們,但今天發現原來有不同的方法可以鼓勵子女勇敢嘗試。」
小一學生的百日成長,讓吳美華校長感恩不已,
「回想起九月開學日,很多小朋友都因新環境而不願意進校,甚至哭泣起來。但今天,他們已經學會了守規矩,又懂得表達自己,並且能自信地站上台與爸爸媽媽分享心聲。」
吳校長在這個活動中看見孩子們獨一無二的亮點:
「每一位小朋友都是獨特的,他們未必是學業最優秀的,但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亮點。這班小朋友上學已經一百天,我從未見過他們因感動而流淚,例如剛才有位男生在安靜聆聽媽媽的信件時感動得流淚。」
教育的「三成」主義

——從「要我做」,到「我要做」。
孩子逐漸變得積極正向,與「被看見」息息相關。當師長不只看見他們的外在,還看見他的內在,肯定他們的價值,理解他們的需要,改變就會發生。
學校與生命教育機構提出,教育有「三成」,分別是「成績」、「成就」及「成長」。生命教育首先關注的是「成長」,生命教育是一種「暖實力」。如果孩子能從師長身上感受到溫暖,例如被重視、被尊重、被接納、被愛時,他們就會覺得自己是一個有價值的人,願意在不同範疇成為一個更好的自己,追求理想中的人生——當你溫暖了孩子,孩子就以成長來回饋你。
在現存的教育下,學生重理性、邏輯、分析;情感教育、價值教育、創新教育等方面相對薄弱。若只重視學術成績,而忽略生命成長這一環,不但未能應對瞬息萬變的世界,甚至可能壓力到頂,輕視寶貴的生命。
1B班主任林奕珊老師「看見」了小一學生在短時間內的明顯進步,這讓她更確信孩子有無窮的潛力:
「在禮堂活動期間,小朋友們非常踴躍,他們能夠遵循剛學習的指令,並且積極地給予掌聲、注視講者,甚至在接觸新老師時展現出良好的適應能力。此外,學生在課室進行體驗活動時,他們會根據自己的能力努力嘗試。即使有些小朋友未能完全做到,他們依然保持著不放棄的精神,展現出高度耐性去學習。」
林奕珊老師續說,
「在課室挑戰的過程中,我驚訝地發現某些平時表現平平的小朋友,竟然能夠迅速完成任務,並且在課堂上擔當『小老師』,溫柔地協助其他同學。這些都是我平時無法看到的小朋友亮點。」
孩子與家長之間進行的互動環節,最讓林奕珊老師感到深刻,亦認為這是一個親子互相成長的過程:
「整個親子活動能讓家長更開放心扉分享心聲,同時欣賞到小朋友的優點,家長和小朋友之間互動非常高,這是平日生活較難有的接觸。透過這樣的平台,家長能觀察到老師如何對待孩子,以及孩子在老師面前展現出的正向表現。由此可見,小朋友能展示他們在上學百天所學到的能力,而家長亦能看到孩子課業之外的良好表現。」
要促進孩子正面成長,先從師長如何看待孩子做起:你信任一個人多少,他就能做得多好。你認可一個人多少,他就能成長多少。哥倫布發現新大陸靠的不是航海地圖,而是相信自己。先相信自己,然後別人才會相信你。這是【勇闖探索島】這個活動希望能傳遞給孩子的信息。
家長改變,孩子就會一起改變

——先愛自己,再愛孩子。
世界各地也有不少提倡培育21世紀技能的機構,例如由企業及國家等組成的教育團體「ACT21s」、「亞洲協會」(Asia Society) 成立了研究21世紀能力的項目等。當中的教育專家也不約而同地指出聽寫讀講等核心能力、獨立思考、創新、溝通、解難、領導、社交、合作、抗逆、抉擇、資訊科技、感受幸福、自我實現等能力,是下一代必須掌握的求生技能。可見,教育必須與時並進,並應由以往重視的「知識教育」,轉變為加強「技能教育」及「情感教育」。
社會經常灌輸人生的致勝之道,「成功方程式」的說法屢見不鮮:從小入讀名校、把時間表擠得密不透風、鍛練十八般武藝、通過一關又一關的面試及考試、入讀著名大學學府、找尋一份有前景的專業工作,然後便能邁向幸福美滿的人生。這樣對「成功」的構想,身處華人社會的我們,一點也不感到陌生。「贏在起跑線」很大程度上也是因為人們「怕輸」的焦慮:怕被別人比下去、怕階級複製、怕被社會淘汰、怕幸福人生與自己擦身而過等。為了回應主流所需,很可能會不知不覺忘記甚或扭曲了教育的意義。

1A班主任王少華老師認為這個親子百日宴,有助促使親子的互諒互解,共同建構幸福家庭,並反思教育的意義。
「每位家長背後都有各自的故事。作為一位家長,我也在思考自己是否也像剛才的父母般,有勇氣站出來跟子女分享家庭的困難及心聲。這樣的分享讓我感到鼓舞,因為家長們勇敢地表達自己的感受和對小朋友的欣賞,這不僅是對自己孩子的支持,對其他家庭來說也是一份重要的鼓勵。」
王少華老師憶說,
「我看到有三位分享的家長,也來自我任教的班別。他們勇敢地站出來分享自己的故事。由於我知道他們的家庭各有狀況,我曾擔心他們是否會因為分享而影響情緒,然而他們不但毫不猶豫地站出來分享,並且因為真誠的分享而激勵了更多家長願意分享。因此,今天的活動,讓家長和小朋友都發現了彼此之間更多,衷心希望家長以後能多多欣賞孩子,不要吝嗇給予鼓勵。
對於老師而言,我們希望能從小幫助小朋友培養自信、支持他們勇敢嘗試、增強其思維能力和提升自我效能感。」
魯迅曾說:
「其實地上本沒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
正如跑道本沒有線,只是起跑的人多了,也便成了限制很多孩子發展的起跑線。如果「離軌」的人多了、開創新跑道的人多了,那麼我們下一代將能走出一條適應社會需要,奔跑屬於自己的美好道路。
「如果你愛我」

——為了愛而去學習如何愛
//請你愛我之前,先愛你自己
愛我的同時,也愛著你自己
你若不愛你自己
你便無法來愛我
這是愛的法則因為
你不可能給出
你沒有的東西我願你的愛像陽光
我感受到溫暖、自在、豐盛、喜悅
我在你的愛裡滋養、成長
我從你那裡學會無條件的給予
因為你讓我知曉我的富足
與那愛的源頭連接,永不枯竭除非愛自己
你不可能滋養到別人
我願意看到充滿愛和滋養的你
而不是自我犧牲的你
因為,我也愛你//——〈如果你愛我〉(節錄),著名家庭治療大師薩提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