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陽節是中國傳統節日,通常在每年農曆九月初九舉行。
它是中國最古老的節日之一,可追溯到兩千多年前的戰國時代,而後至漢代則有了更多豐富的民俗活動。至於為何是九月九日,據說因為《易經》中把「六」定為陰數,把「九」定為陽數,九月九日,日月並陽,兩九相重,故有此名。
重陽節是一個家庭聚會的日子,家人們會在一起吃飯聊天,共敘天倫,除此之外,重陽節還有許多習俗,今天讓我們一起認識這些習俗和由來,以及它們當中蘊含的意義。
習俗一:祭祖

重陽節期間,人們會祭拜祖先,表達對祖先的思念和感恩,雖然祭祀和紀念的形式因宗教信仰而有所不同,但大家都是懷著感恩的心去悼念先人。拜祭先人除了是每年的傳統,更是凝聚家庭的重要活動。藉著這個機會,父母可分享先人的故事及與孩子的關係,讓他們明白先人對家族的愛和貢獻,以最真誠的心去緬懷先人,也是培養孩子感恩之心的好機會。
還有,父母可鼓勵孩子參與當中的過程,例如與孩子共同購買祭品、學習祭祀的程序及禮儀,讓他們明白祭祀的意義。這亦是一個寶貴的機會,讓父母跟孩子談論平日難以啟齒的「生死」議題。
習俗二:登高、茱萸和菊花酒

重陽節會有登高的習俗,相傳是在東漢時,有一名叫桓景的人,因為他所在的汝南縣發生大瘟疫,所以他去向仙人費長房拜師學藝。藝成後,桓景帶著茱萸、菊花酒,帶領鄉親父老登高避禍,最後成功打敗瘟魔,也就是瘟疫的源頭。而九月九日登高避禍的習俗也因此流傳了下來。
上面提到桓景帶回來了茱萸和菊花酒,這兩種東西到了後世也變成了重陽節的習俗之一,人們登高之時會在自己的身上戴上一枝茱萸,唐代詩人王維的七言絕句《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中有這麼一句:「遙知兄弟登高處,遍插茱萸少一人。」茱萸是一種藥食兼用的本草,在明朝辣椒傳入中國前,它是辛辣味道的主要調味料之一。除了藥食價值外,茱萸更具備避邪、驅蟲的功效,同時也象徵著智慧、健康和長壽,古人相信在重陽節佩帶茱萸能驅邪增壽。
至於菊花酒則因重陽時節正值秋末,菊花盛放,非常適合登山賞菊,飲用釀製的菊花酒。唐代詩人元稹的七言絕句《菊花》中有這麼一句:「不是花中偏愛菊,此花開盡更無花。」菊花盛開之時是秋末冬初,百花凋零,唯獨菊花能凌風霜而不凋,為世界增添盎然的生機,故此菊花被視為生命力的象徵,以菊花汁加上中藥材如當歸、枸杞等釀酒,留待明年再喝,今年則飲用上一年釀製的菊花酒。
習俗三:重陽糕

除了前面提到的菊花酒外,最著名的重陽應節食物就是「重陽糕」。筆記小說《西京雜記》中這樣記載:「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餌,飲菊華酒,令人長壽。」,其中蓬餌就是「重陽糕」。
上面我們提過重陽要登高,但並不是所有人都有時間,有地方可以登高,於是古人就由「登高」一詞想到了「吃糕 (高) 」,以食用糕點代替,同時也喻意步步高升。這種專在重陽食用的糕點,被稱為「重陽糕」,古時叫作「蓬餌」,又被稱為花糕,一般用糯米製作,上面佐以紅綠絲、棗等輔料,味道清甜。重陽糕的形狀不定,有些講究製造九層,如寶塔狀,亦有在上面畫兩隻羊的形狀,以作「重陽」(重羊) 的諧音。
習俗四:敬老

雖然並非是傳統的習俗,但時至今天,重陽節在很多地區也演化成敬老的節日,因為重陽節是農曆九月九日,與「久久」同音,所以有著長長久久、長壽的含義,人們於是會在這天進行各種敬老的活動,讓重陽節慢慢發展為「敬老節」。
在這一個節日中,除了有敬老崇孝的傳統,更是對每位老人家的祝福,希望他們都能健康長壽。這也是家長與小朋友分享敬老感恩的好機會。
結語
在重陽節這個充滿意義的日子裡,我們不僅慶祝長輩的智慧與經驗,更應把這個傳統的節日作為教育孩子感恩與理解生死議題的黃金機會。透過參與家庭活動、敬老,學習重陽習俗,我們可教導孩子珍惜與長輩相處的時光,讓他們明白感恩的重要性,並學會如何表達對家人的愛與尊重。
同時,重陽節也提供了一個契機,讓我們與孩子討論生命的循環與生死的意義。這些話題雖然可能會讓人感到沉重,但卻是人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通過開放的對話,孩子能夠更好地理解生命的價值,培養出更加成熟和富有同情心的心靈。
讓我們把重陽節的習俗融入日常生活中,不僅是對傳統文化的傳承,更是對下一代心靈成長的重要投資。透過這些活動,我們不僅能夠加深家庭之間的聯繫,還能讓孩子在感恩與生命教育中茁壯成長,成為更有愛心和責任感的人。
作者簡介:思語
- 熱愛看書,特別喜歡冷知識。
- 喜歡逛社交平台,以及看世界不同的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