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節日反思】中秋滿月:培養孩子對家庭和文化的認同感|思語

中秋節是中國最重要的傳統節日之一,通常在農曆八月十五慶祝。

中秋一詞最早出現在《周禮》,讀作仲秋,指的是農曆八月。這一天不僅象徵著團圓與豐收,還承載著豐富的文化意義。中秋節的習俗多樣,本文將探討這些習俗及其教育意義,特別是如何培養孩子對家庭和文化的認同感。

中秋節的由來

有關中秋節的由來,最著名的傳說是「嫦娥奔月」。當中「嫦娥奔月」也有很多不同的版本,包括嫦娥盜藥、后羿贈藥等,而其中最為淒美的就是以下的版本。

相傳遠古的時候,天上突然出現十個太陽,曬得老百姓民不聊生。有一個力大無比的壯漢名為后羿,他決心為老百姓解除這個苦難。后羿登上崑崙山頂,運足氣力,拉滿神弓並一口氣射下九個太陽。並且對天上最後一個太陽說:「從今以後,你每天必須按時升起,按時落下,為民造福。」后羿為老百姓除害,大家都很敬重他。很多人都想拜他為師,跟他學習武藝。有個叫蓬蒙的人,為人奸詐貪婪,也隨著眾人拜在后羿門下。后羿妻子嫦娥是個美麗善良的女子。她經常接濟生活貧苦的鄉親,鄉親們都非常喜歡她。

有一天,西王母送給后羿一顆仙藥。據說人吃了這種藥,不但能長生不老,還可以登天成仙。可后羿不願意離開嫦娥,就讓她將仙藥藏在百寶匣里。這件事不知怎麼被蓬蒙知道,他一心想把仙藥弄到手。八月十五日清晨,后羿要帶弟子出門去,蓬蒙假裝生病,留了下來。到了晚上,蓬蒙手提寶劍闖進后羿家中,威逼嫦娥把仙藥交出來。嫦娥心想,讓這樣的人吃了長生不老藥,不是要害更多的人嗎。蓬蒙見嫦娥不肯交出仙藥,就翻箱倒櫃,四處搜尋。眼看就要搜到百寶匣了,嫦娥無計可施,只能取出仙藥,一口吞了下去。嫦娥吃了仙藥,突然飄飄悠悠地飛了起來。她飛出了窗子,飛過了灑滿銀輝的郊野,越飛越高。由於嫦娥不忍心離后羿太遠,於是她便飛到最近的月亮上,滯留在月宮中。

后羿外出回來,不見嫦娥。焦急衝出門外,只見皓月當空,月中樹影婆娑,一隻玉兔在樹下跳來跳去。仔看之下,好像看到妻子正站在一棵桂樹旁深情地凝望著自己。「嫦娥,嫦娥」后羿連聲呼喚,不顧一切地朝著月亮追去。可是他每追三步,月亮就後退三步,怎麼也追不上。鄉親們很想念善良的嫦娥,於是在院子中擺放嫦娥平日愛吃的食品,遙遙地為她祝福。從此,以後每年八月十五,就成為紀念月中人的中秋佳節。

習俗一:賞月

中秋節的核心習俗之一是賞月。每到這一天,家人會聚在一起,仰望明亮的圓月,象徵著團圓與和諧。宋代文學家蘇軾《水調歌頭》中有這麼一句:「但願人長久,千里共嬋娟」,正是中秋思念、渴望團圓的最佳寫照。賞月這一習俗不僅讓人們享受美好的自然景觀,還促進了家庭成員之間的交流。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以向孩子講述月亮的傳說,如嫦娥奔月、吳剛伐桂和玉兔搗藥等故事,讓孩子了解中秋節背後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透過這些故事,孩子們能夠感受到家庭的溫暖與文化的傳承。

習俗二:吃月餅

吃月餅是中秋節最具代表性的習俗之一。月餅象徵著團圓與美好,每個家庭在這一天都會準備各式各樣的月餅,共同分享。在這個過程中,父母可教導孩子關於分享的重要性,以及如何珍惜與家人共度的時光。此外,製作月餅也成為一種親子活動,孩子們參與其中,學習烹飪技巧,有助增強動手能力,同時感受到家庭合作的樂趣。

關於月餅的起源,相傳和朱元璋建立明朝有關。元朝末年統治腐朽,朱元璋於是聯合各路反抗勢力相約中秋舉事,但朝廷搜查得嚴密,消息難以傳遞,於是軍師劉伯溫想出了一個別出心裁的計謀,讓屬下把寫有「八月十五殺韃子」的紙條藏在餅中,再派人分頭送到各地起義軍中。通知他們到了中秋那天,各路起義軍一同響應。後來朱元璋成功奪取天下,適逢中秋佳節,便把當年起兵時以秘密傳遞訊息的月餅,作為節令糕點賞賜群臣。

習俗三:賞花燈與提燈籠

在某些地區,中秋節還有賞花燈與提燈籠的習俗。燈籠文化始於中國西漢時期,本來是元宵節用來增加喜慶氛圍的物品;一直到了唐代,才開始在中秋節這天有了賞花燈與提燈籠的活動,這也慢慢變成了中秋的習俗之一。宋代雜記《武林舊事》中憶述了南宋時期中秋臨安城的風貌,當中描述人們會在中秋夜,將羊皮小水燈放入江中漂流玩耍,數十萬盞小水燈浮滿水面,燦爛如繁星,不但點亮了中秋夜,更是以此祭祀江河之神。除了在河中放花燈,宋人上至皇室下至百姓,在中秋夜都會用繩將花燈繫於竹竿上,懸掛在屋的高處,讓花燈照亮街巷。燈彩與月色相映成輝,亦有祭拜月神之意。

在廣東和香港,小朋友們玩的紙紮燈籠五花八門,或圓或方,還有兔仔、楊桃、金魚等款式;也有很多小孩會用水果皮來造燈籠,最常見的便是「柚皮燈」,另外還有木瓜燈、香蕉燈等,以前幾乎家家戶戶的小孩都會做,這些特色的燈籠製作工藝,更被列入非物質文化遺產。如果時間許可,家長不妨與孩子一起動手製作屬於自己的手工燈籠,制作燈籠的過程除了能為家長和孩子提供了共同發揮創意和動手能力的機會,也能夠加強彼此之間的溝通和情感交流,創造難忘的親子時光,如果使用環保的材料還能培養孩子的環保意識,讓他們明白資源再利用的重要性。

中秋當天,孩子們會提著各式各樣的燈籠,在夜晚遊玩。這不僅是一種娛樂活動,也是一個教育機會,可以讓孩子們瞭解燈籠的象徵意義,光明與希望。在遊玩過程中,父母可以鼓勵孩子們互相合作、分享燈籠,從而培養他們的社交能力和樂於分享的心。

習俗四:祭月

祭月是另一個重要的中秋習俗。中秋節是農作物收穫的時節,有民俗學家認為,中秋祭月是源於慶祝秋季豐收,同時也會祭拜土地神,是一個感謝神恩的節日,因此屬於豐收節。人們會在這一天向月亮獻上供品,以表達對自然和祖先的敬畏。在這個儀式中,父母可以引導孩子理解對自然的尊重,以及感恩生活中的一切美好事物。這也是一個良好的機會來談論環保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性,使孩子們從小就培養起珍惜自然資源的意識。

結語

中秋節不僅是一個慶祝團圓和豐收的日子,更是一個培養孩子對家庭和文化認同感的重要時刻。

透過賞月、吃月餅、提燈籠和祭月等習俗,我們不僅能讓孩子感受到傳統文化的魅力,也能教導他們珍惜家庭、尊重自然的重要性,培養孩子成為有愛心、感恩的人。

作者簡介:思語

  • 熱愛看書,特別喜歡冷知識。
  • 喜歡逛社交平台,以及看世界不同的新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