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挫折教育】小學辦【挫節】,讓孩子困難被理解,努力被看見,成長被發現|《點解生命研究所》

「有些事,只能一個人做。

有些關,只能一個人過。

有些路啊,只能一個人走。」

——《目送》,龍應台

對孩子而言,成長路途,縱有愛惜自己的父母、師友同行,但也未能守護孩子一輩子,一些必經的生命課題,還是需要自己勇敢面對及處理。華人社會常言:望子成「龍」、望子成「材」、望子成「器」。如果要讓孩子在人生的旅程中走得堅穩,走得自信,走得更遠,或許,望子成「人」是其中一個可行及有效的出路——成為一個完整、健康、善良、幸福,活出自己本色,珍貴的人。這樣的人,將更能適應急劇改變的時代發展,熱愛生命,並對未來懷抱希望。

如何能夠望子成「人」?有專家觀察到,在人工智能的年代,機械人愈來愈像人,但人愈來愈像機械人。學校及家庭教育當思考如何讓孩子培育成「人」。有人說,教育孩子最重要的十件事:「成長比輸贏重要、興趣比成績重要、態度比能力重要、善良比天賦重要、幸福比完美重要、主見比順從重要、行動比說話重要、察己比律人重要、關愛比物質重要、健康比金錢重要。」

樂善堂劉德學校基於上述理念,特地為小三及小四學生舉辦了一個以「挫折」為主題的體驗活動【挫節週】。透過參與者主導式學習、敘事體驗、挑戰體驗等,讓學生「感受挫折」、「面對挫折」及「克服挫折」,希望在三天活動中,協助孩子在挫折中生出「耐挫力」,增強一己相信自己的心態及迎戰困難的能力——

「在挫折的盡頭,看見成長的出口。」

讓困難被理解

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課程總監林秋霞老師 (右) 近年積極在學界推動「挫折教育」

——「每一個普通的改變,都將會改變普通。」

嶺南大學在2024年10月發佈的「香港學童快樂指數調查」結果顯示,以10分為滿分,學童的「生命價值感」(活在世上感到很有價值) 跌至多年新低,由2016至17年度的7.27分,跌至2023至24年度的6.74分,即今年跌至自2017年後新低,這反映學童對「生命價值感」的認同感持續減少。專家表示,這反映學童對未來沒期望,對生命的意義感到迷失。調查團體建議學界多花功夫於生命教育,加強心理資本。

由此可見,香港及全球社會在這些年遭遇的難關,陪伴孩子走過這些艱難經歷,並在過程中給予愛與關懷,療癒其挫折、裝備其「耐挫力」,以面對日趨複雜多變的時代,實在刻不容緩。與學校合辦【挫節週】的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課程總監林秋霞老師,一直以「逆境」、「挫折」、「失敗」為題,推動抗逆教育多年以來,發現對孩子而言,令他們最感難過及氣餒的是:困難不被理解、努力不被看見、成長不被發現。

林秋霞老師認為,

「面對『挫折』時,最大的問題並不是『挫折』本身,而是自己如何處理『挫折』這回事上。這是一種思維及心態的管理,即如何看待自己的挫折,要認清『我遭遇了挫折』與『我很挫折』的不同,前者是『情境』,後者是『心境』。

若從小就明白「挫折」的定義、意義及克服之道,往往能從根本上提升孩子的耐挫力,使其成為不怕挫折、勇於嘗試、自信剛強的新一代,就如未生病前的強身健體 (例如做運動、健康飲食),以及抗體的原理般 (一個人再次接觸到同一種病毒,自然免疫力容易擊倒病毒)。」

「想孩子成為怎樣的人,就要說怎樣的話」,這是林秋霞老師時常掛在嘴邊的話:

「當我們能從不同的面向及角度理解學生的困難,他們的困難就有出口了。」

林老師舉了一些可提升孩子「耐挫力」的正向回饋如下:

「這個任務的確有點難度,但你沒有放棄,你【敢於接受挑戰】。」
「犯錯的時候,你沒有一味責怪自己,反而是積極彌補,你學會了【想辦法解難】。」
「你每天認真練習,我為你的進步感到開心,因為你真的很【努力】。」
「你敢問、敢說、敢想,你學會了【探索新事物】。」
「同學們遇到困難時,你總會伸出援手,你很有【愛心】。」

讓努力被看見

樂善堂劉德學校顏源峰校長在【挫節週】中飾演「挫折王子」一角,深受學生歡迎

——「抱最大的希望,盡最大的努力,作最壞的打算。」

校方及生命教育機構認為,增加孩子的心理安全感,繼而循序漸進地建立其心理韌性,將能提升學生的「耐挫力」,活動中提倡「三感」並用的教養方針:

一、歸屬感 (Belongingness)

  • 人若在被照顧及被支持的關係裡,對這段關係存有期望,並積極參與其中,歸屬感自然而生
  • 孩子在成長階段,家庭及學校之影響甚為顯著,讓他們感受到家庭及學校中最少有一位關心和照顧他們的重要他人,能起身教及模範的作用,教導他們積極的人生態度,並理解、支持、關懷他們的成長

二、樂觀感 (Optimism)

  • 對未來存盼望,相信未來是光明、可改變的;亦相信只要肯嘗試,便有成功的機會
  • 樂觀感是可後天培養的,這主要取決於我們怎樣看待當前的逆境。我們若將當前的逆境看為暫時的、個別的和外在的;亦不是只有自己一個人在面對,就能較樂觀及正面地面對逆境

三、效能感 (Competence)

  • 有效能感的人,相信自己有一定的能力去設定目標、處理問題及困難、管理情緒、結交朋友等
  • 對自己有信心,對自己的能力有充分的把握,在逆境下能泰然自若,積極渡過難關
4A班主任吳沅殷老師 (左) 及3B班主任李偉雄老師 (右) 跟學生分享自己在挫折經歷

問及為甚麼要舉辦【挫節週】,樂善堂劉德學校顏源峰校長表示,學校今年35周年校慶的主題是「成長、蛻變、閃亮」,加上三年級和四年級的學生正處於設定目標並努力達成目標,以及擴展自己人際關係的重要時期。因此,學校以這兩級作為試點,引導學生認識挫折,並培養他們從小面對困難的能力,以增強他們正向的心理素質:

「體驗式學習對小朋友來說非常重要,因為通過探索和多元感官的活動,他們能更好地理解世界及面對挑戰。」

顏源峰校長認為,緊密的家校合作,是促進學生成長的核心,因此很想讓家長看見孩子的努力和成長:

「有些小朋友在課堂上並不顯眼,例如未必積極舉手作答,但在這個活動中卻是全情投入,不但坐得很筆直,聲音也很響亮,更能清晰地表達自己的想法。」

與此同時,顏校長亦很想讓家長及學生了解「努力」的重要性外,更要反思「用對力」的關鍵性:

「我一直與家長分享,學生步伐的快慢並不重要,最重要的是方向正確。這個活動很想帶出解決困難的方法有很多種,給予學生實踐機會,知道錯誤也是成長經歷的一部分,從而減少害怕犯錯的心態。」

活動期間有哪些深刻的片段?顏校長說:

「當學生聽到老師和校長分享自己的挫折經歷時,有些小朋友默默流淚。我想,他們是非常真誠的,因為他們能夠理解這些挫折,並被這些經歷所觸動。此外,我們的家長非常優秀,在跟孩子們一起接受挑戰任務時,他們就像小朋友生命中的導師,運用正向鼓勵,陪伴彼此在挫折中解難,讓大家都能樂在其中。」

讓成長被發現

任教三年級中文科的馬敏婷老師 (左一)、任教四年級數學科的蔡尉純老師 (左二) 見證學生在活動中的點滴進步

——「我們每天做甚麼,就會成為甚麼樣的人。」(亞里斯多德)

除了「三感」並用的教養方針外,【挫節週】還運用了甚麼方法來提升學生的「耐挫力」?校方和生命教育機構提出了以下的策略:

  • 提供適度挑戰:刻意安排適合孩子年齡和能力水準的難題,讓他們嘗試面對一些困難和不確定性,從而培養他們堅持不懈的精神,以及適應和解難能力
  • 培育成長思維:教導孩子靈活思考和回應變化的思維,例如鼓勵他們尋找不同的解決方案,培養成長思維及創造性思維
  • 培養積極心態:讓孩子發現到問題中的機會和成長的潛力,以增強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將有助他們積極向前的態度來面對未知的考驗
  • 應對錯誤和失敗:鼓勵孩子接受自己的限制及不足,並將其視為學習和成長的機會,亦思考挫敗的因由,啟發他們探索新的解決方法與提案
  • 鼓勵決策能力:給予孩子一定的自主權和責任,有助他們在安全的環境下自主決策,從中學習權衡選擇和承擔後果
三年級及四年級學生在各項體驗活動中全情投入

任教四年級數學科的蔡尉純老師,被學生在能力及態度上明顯的進步所打動:

「在活動第一天時,當老師問他們甚麼是挫折時,他們可能連這兩個字都不知道怎麼寫。」

然而,隨著活動的鋪排及推演,學生在第三天對挫折的理解及體會超出蔡老師所想所望:

「在學生製作皇冠的作品中,他們說:「『有挫折沒關係,最重要的是沒有放棄。』還有同學提到『挫折其實是通向成功的一扇門。』亦在有同學說:『我們要相信自己。』更有一位同學提到『許多名人都是經歷過挫折才取得成功的』。這些領悟讓我非常感動,這三天的活動確實反映了小朋友認識了甚麼是挫折,並了解到遇到挫折時可更樂觀地面對。」

馬敏婷老師任教三年級中文科,她認為在香港這個競爭激烈、攀比文化濃厚的環境中,從小培養抗壓能力和明辨是非的能力是無比重要的事。這個活動讓馬老師更深信成長和進步,並不需要別人來定義:

「每個人成長的道路、步伐和速度都不盡相同,期盼學生為自己設定目標,並預期當中可能會遇到可控或不可控的挫折,在過程中學會找尋合適的方法來應對。」

馬老師續說,

「挫折是學習和成長、邁向成功的必經之路。雖然一開始可能會害怕,因為挫折可能會帶來焦慮,但如果我們懂得把這種情緒轉化為動力,自我調節,就能朝著更遠、更積極、更快樂的人生邁進。我相信,只要同學們相信自己,遇到挫折時,記著有很多人愛你,包括家人、老師和校長,也會在成長路上支援你,你並不孤單的。」

以「不變」應「萬變」

活動第三天邀請家長一起跟學生經歷不同的挫折體驗

——「面對它、接受它、處理它、放下它。」(聖嚴法師)

人類如今身處的世界是多變、幻變、巨變的,世上唯一不變的就是變。當人們嘗試避免變動和風險,反而可能會使我們更脆弱。因此,與其抗拒及否定改變,不如探研如何與這些改變共存。【挫節週】這類活動,正正不是抗拒及否定改變,而是學習「以不變應萬變」的生命實踐。

甚麼東西需要「不變」,讓我們得以面對「萬變」的未來?不少研究文獻顯示,「善待自己」與情緒復原力,提升生命韌性有密不可分的關係——即便世界如何改變,「不變」的是:世界也許為難你,但你定要善待自己。

孩子是否懂得「善待自己」,往往深受其重要他人的影響。對此,4B班佘曉燊家長相當有同感:

「這個活動讓我深刻體會到,每個小朋友都很需要家長在成長過程中的積極陪伴。如果缺少這種陪伴,孩子可能會偏離方向或出現離軌行為,更甚會影響親子關係。」

佘太認為學校通過各類的價值觀教育,能有效鼓勵子女積極向上,而且這次的【挫節週】更加入家長參與的元素,

「有助父母關注他們的過程和努力,而不僅僅只是結果上。」

4A班關雅文家長在這個活動中深切體會到子女的成長是「成也父母,敗也父母」,孩子經歷挫折的過程中,師長如何理解及回應,將大大影響他們面對困難的態度:

「挫折只是一個過程,只要我們總結經驗,找到正確的方法,定會有所進步。」

關太發現,當學生有了家長的入組參與,其整體表現大大地提升:

「這類活動激發了參與者的熱情,因為大家都有一個共同的目標:無論是家長還是小朋友,都希望能夠克服挫折。我非常感謝學校,因為要辦學團體、校長和各位老師意識到面對挫折的重要性,並珍惜每一個小朋友,才會為他們爭取空間和時間去舉辦這些活動。」

「善待自己」可視作是一種提升「反脆弱」的能力,當中包括安撫自己的能力、察覺自己的錯誤並從中記取教訓的能力,以及砥礪自己前進的能力。一個「善待自己」的人,通常都會較樂觀、生活較易滿足、自主獨立,較少感到焦慮及沮喪。世界每天都在劇變,然而日子總要向前,先經歷與自己正向的連結,對自己展現善意與溫暖,再以合適自己的步調,昂首迎向每一天,循序漸進地裝備自己的「反脆弱」。

以挫折累積經驗,指導人生

學校重視學生對挫折的不同反思及作品

——「想都是問題,做才是答案。」

活動過後,對孩子認為甚麼是「挫折」?節錄了一些孩子心聲如下:

1. 我們必經的路途

  • 3A黃曉桐:挫折每人都會經過,勇敢地面對,就會做出好成果

2. 是過程不是結果

  • 4A鍾晞嫚:挫折是面對困難的過程,不是結果。遇到挫折時,要相信自己,永不放棄

3. 困難與進步的共同體

  • 3B張弼愷:挫折是人生的困難和進步

4. 難關中的盡力而為

  • 3B李思言:挫折是困難,但是我不可以放棄,我可以做到

5. 正面教化的歷程

  • 3A蔡沅鋒:挫折是教訓、挫折是教育、挫折是鼓勵、挫折是成功的一步

6. 陪伴成長的好夥伴

  • 4A張駿一:挫折是有鼓勵、有欣賞、有幽默、有突破、有提醒

7. 像極了一場考試

  • 4B陳冠睿:挫折是讓自己變得更好的困難考試

8. 指導人生的道路

  • 4A關雅文:挫折是指導人生的道路

甚麼是「挫折」?「挫折」就是,比別人有更多的故事。

——「我並不期待人生可以過得很順利,
但我希望碰到人生難關時,
自己可以是它的對手。」(卡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