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孩子跟你分享時,你是怎樣回應的?
「原來是這樣,難怪你會感到如此難受。」
「你真努力,我為這樣的你感到驕傲。」
「不用急,慢慢來,你已完成了很多。」
「不論有多困難,我相信你總會找到方法完成。」
「你很珍貴,你很重要,我很感恩生命中有你。」
這些話有甚麼特點?
讓人覺得被理解、被欣賞、被鼓勵、被相信、被珍愛的幸福話語。
假如你是孩子,你喜歡這些幸福話語嗎?我們日常有沒有意識地跟孩子說一些讓孩子感受到幸福的話語?從小以幸福話語滋養的孩子,長大後會是怎樣的孩子?
在現今高壓、繁忙的年代,我們感受「幸福」的實際時間與心靈空間似乎每況愈下。正因為感受幸福不容易,「感受幸福的能力」更形重要。幸福不是理所當然,在艱難中仍能幸福,是一種祝福,更是一種實力——硬實力與軟實力以外的「暖實力」。
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與生命教育機構,合辦了一個名為「幸福食堂」的小一親子幸福教育日,期望透過親子共同創建幸福的經歷,雙方一起回到幸福的起點,讓孩子從小感受幸福的滋味,以幸福來應對幻變的挑戰及考驗,有效及溫暖地陪伴孩子自主成長,帶出「以食物承傳愛,以愛成全幸福」的生命信息。
現在的孩子「幸福」嗎?
——「幸福需要教育,教育是為了幸福。」
與學校合辦是次活動的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課程總監林秋霞老師,自2020年起積極推動「幸福教育」,曾舉辦過【幸福方程式:幸福存在家,幸福存在「加」】(2020)、【幸福失敗日:幸福銀行】(2021)、【幸福的滋味:幸福食堂】 (2022)、【幸福的模樣:幸福照相館】(2023) 等。
林秋霞老師認為全球面對多元及日趨複雜的逆境下,培育孩子成為幸福新一代實在刻不容緩:
「進入後疫情年代,社會各界人士似乎較難感受平常日子的幸福及安穩,能在逆境中體會『幸福感』(Well-being) 頓成國際社會的關注及追求。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 (OECD) 頒佈了『2030學習羅盤』(OECD Learning Compass 2030),這個指南為未來教育提供了學習框架,提出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培養孩子成為『幸福』的人。」
怎樣在教育中加入「幸福」的元素?林老師分享說:
「哈佛大學的《幸福課》風靡全球,這門課的心理學教授泰勒‧本‧沙哈爾 (Tal Ben-Shahar) 認為,『幸福』取決於我們『有意識的思維方式』。故此,自小培育孩子的『幸福思維』對其成長具正面的深遠影響。
甚麼是『幸福思維』?生活中的幸福或不幸福,外在環境的確佔了一定比例,但能否在生活中感受幸福,更取決於我們『選擇看甚麼』。我們能否在習以為常的每天生活中,選擇找尋到當中值得微笑和感謝的地方?我們能否在困難、逆境、挫折、失敗中,選擇看到當中的意義?」
她續說,
「選擇在『好』中看見『更好』,在『不好』中仍能看見『美好』。簡言之,To see the Good in every situation,幸福是一種選擇,選擇看甚麼,這就是我們所理解的『幸福思維』。」
對林老師來說,幸福與教育有密切的關係:
「教育本身是希望孩子成為更好的人。不是要待孩子日後長大成人,自立自主後,才去學習感受幸福,而是在每一天的生活中,也讓他們體會幸福。若我們的教育,能讓學生成為一個欣賞自己、對自己有信心的人,能向自己所定的目標進發,每一天也快樂活著,每一天也在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這樣的教育,就是幸福的教育。」
「幸福」家庭的關鍵是甚麼?
——「幸福的奇蹟,不斷的累積。」
著名俄國作家列夫.托爾斯泰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則各有不同。」那麼,「幸福」的家庭有甚麼共通點?從一個關於家庭和諧的調查說起。
香港小童群益會,在2023年11月至2024年2月期間進行「親子溝通、親子關係與家庭和諧」調查。透過問卷訪問504位,8至18歲的年輕人及其非受薪照顧者,以了解孩子與照顧者的親子溝通情況。調查發現:
- 隨著孩子的年齡越大,照顧者使用愛的語言的頻率越低,而照顧者與孩子溝通時最常直接付出行動,較少給予讚賞肯定。例如照顧者為孩子準備飯菜,以及最少使用「讚賞肯定」,如對孩子說「你對我很重要」
- 父親比母親更少對孩子使用愛的語言,以及父親認為自己所表達的愛的語言比孩子認為所接收的多
- 孩子希望聽到照顧者會說出「加油」、「盡咗力就得」等鼓勵說話
- 照顧者較頻繁對孩子使用愛的語言,以及親子較少向對方使用暴力語言,親子關係親密度及家庭和諧度較高、親子衝突較少
由此可見,鼓勵、讚賞、認同及肯定孩子的善意語話,能讓子女感到被尊重、接納、重視及擁有自主權,以推動他們嘗試新事物、克服困難及發展自己的潛力,以及有助建立良好的親子關係。
除了親子間的善意溝通外,佛教林金殿紀念小學吳永雄校長認為,父母先幸福,孩子就會幸福。
「學校一直重視親子教育,我相信要做好小學教育,做好家長教育就會事半功倍,當設身處地,易地而處理解家長的需要,將能更好地作家校合作。」
吳永雄校長表示,幸福並非理所當然,華人較內斂,很多時候都會把愛藏於心裡,
「明明很愛對方,但彼此又會覺得大家都明白,因此沒有把愛宣之於口,慢慢關係可能會因而變得疏離。要從小促進家長與孩子的幸福感,若不珍惜在小學這個階段讓孩子感到幸福,這個時機可能會一去不返。」
對吳校長而言,親子活動的精髓是甚麼?
「在於留白、沉澱、給予空間讓彼此盡訴心中情。這次活動啟發我要製造機會跟兒子表達自己對他的愛,與此同時亦要跟另一半表達愛意,互訴心聲。今天活動後,小一學生會繼續下午的課堂,所以當孩子與父母話別時,親子之間表現得難離難捨,很多孩子留下不捨的淚水。我很希望家長好好記得這一幕,因為忙碌的工作很容易遺忘這些感動。」
如何從外到內感受「幸福」?
——「以外在的幸福體驗,啟動內在的幸福感。」
親子幸福教育活動的核心,是想從小增加孩子的「幸福荷爾蒙」,即以外在的幸福體驗活動,來啟動內在的幸福感。醫學研究證實,一些物質能讓人心情愉悅,產生幸福感的效果,故稱做「幸福荷爾蒙」,當中具代表性的分別有:為生活增加動力的多巴胺 (Dopamine)、協助穩定情緒的血清素 (Serotonin)、帶來幸福與安全感的催產素 (Oxytocin)、激發愉悅及止痛的腦內啡 (Endorphin)。
除了透過飲食、運動、睡眠外,還可藉由個人成就、人與人之間建立正向關係等來產生這些「幸福荷爾蒙」。「幸福教育」就是通過真誠的親子互動體驗,來建立難忘的家庭回憶,同時為小一學生提供展示不同能力的平台,為他們製造成功機會,提升他們的自我效能感。凡此種種皆可誘發人們內在的「幸福荷爾蒙」,從內到外感受幸福的滋味。
德育及價值教育組組長黃淑芳主任,希望藉此活動培育孩子「一念」的能力:
「這個念頭讓他們覺察生活中很多的幸福,成為樂觀積極的人。我認為幸福是一種發掘美好的能力。」
小朋友與家長最後哭得泣不成聲,黃淑芳主任認為與環境無關,但與覺察有關,
「我們給予合適的平台及機會,在特定的儀式下讓他們表達對彼此的心聲。原來幸福早已在身邊,只是平日沒有刻意去感受而已。」
黃主任說,幸福的人,通常都是感恩的人,在自己身邊的人事物並非必然,因此推動幸福教育,亦要同步推行感恩教育。
「我很感恩,因為今天很多家長特地請假到來,他們珍惜與孩子互動的機會;我很感恩小一的孩子感情豐富,他們在活動前後有很多感性的表達;我很感恩自己的團隊能應對各種突發的情況,細心支援孩子的成長;我很感恩生命教育機構很用心地做好幸福教育;我很感恩自己,即便推動價值教育充滿不同的困難,但仍然堅持自己的信念,帶著幸福前行。」
「幸福」是命中注定,還是人生選擇?
——「吃下去的不只是食物,而是幸福的滋味。」
如果要選取一份非物質的禮物送給孩子,你的選擇是甚麼?
美國心理學會 (American Psychological Association) 的研究顯示,童年的美好回憶,成年後的健康狀況存正面的關係,例如較不易沮喪和憂鬱、較少罹患慢性病、更低的藥物使用、更高的工作質量等。研究團隊指童年的快樂回憶有助減輕壓力,使人更積極、活潑,也更容易保持幸福感和健康的生活方式,例如規律運動、健身及良好的飲食習慣,直到成年及中年。由是可知,過去的回憶對於我們如何理解世界,扮演著重要的角色,它引導著我們在未來的想法和行動。
美好的童年回憶,始於親子如何相處。而正向的親子相處模式,建基於「先處理心情,再處理事情,事通常會成」的理念。生命教育機構以「EAT Theory」來促進幸福的親子關係:
- E是「Empathy」(同理心),理解、聆聽、觀察
- A是「Ask」(先問再說),與孩子相處時先進行有層次的提問,再作後續的回應
- T是「Target」(目標導向),思考此時此地此刻親子溝通的目標,然後以有效及溫暖的非語言及語言作回饋
一年級班主任鄭藹雯老師指這個活動能讓孩子知道有不同的幸福來源:
「小朋友分享說,吃東西會感受到幸福,但與家人一起吃,幸福感會倍增。在課室體驗活動中,孩子們踴躍地跟老師分享自己爸媽喜歡吃的東西,再次顯示回憶是帶有幸福的味道。」
問及鄭老師哪些活動讓她印象深刻,她說:
「我在親子互動環節中,也忍不住流淚。有一個孩子是我班的學生,當他聽到爸爸對自己說對不起時,已經淚流滿面。當孩子聽到父母的話後是很有感受的,不要以為六歲的孩子聽不懂,這從他們感性的回應中可見一斑。對小朋友來說,幸福就是陪伴,平日實在很少機會可以如此親密地擁抱、互表心意,最後更流下依依不捨的眼淚。」
鄭老師續說,這個活動亦提醒老師們,要更有意識地與孩子進行正向的回饋,從言語中讓他們感受到愛和幸福感。
父母對「幸福食堂」有甚麼體會?
——「為了幸福而去學習如何幸福。」
《從疫情中恢復:家庭幸福感指數、其相關因素及創新家庭服務》的研究發現,和家人有越多項互動活動,其家庭幸福感指數越高。專家表示,比起給予物質,跟家人的溝通質素、相處互動及關懷,更能提高家庭幸福感。此外,一項2023年發表在《快樂研究雜誌》上的研究,以下五種方法可讓親子關係更親密和幸福:
- 進行戶外體驗:一起在大自然中度過時光、去度假和體驗新地方,或僅僅是去餐廳、電影院、公園等地方享受自由時間
- 參與共享活動:一同烹飪、做家務、創作藝術、計劃派對或組織活動日
- 創造玩樂時刻:使用拼圖、棋盤遊戲或參與體育遊戲,例如跑步、滑雪和打籃球,或進行玩耍接觸,比如搔癢
- 公開表達感情:情感方面的情緒,例如情感支持、心事分享;身體方面的情緒,例如擁抱或親吻等
- 以禮物作驚喜:物質禮物的重要性,會隨著孩子年齡的增長而變化,在青春期前增加,到了青春期逐漸減少,因為經歷愛的連結,變得比物質禮物更重要
多與家人共度歡樂時光,能讓孩子得以表達各種正面情緒,諸如喜悅和滿足,並釋放了負面情感,譬如焦慮和挫折感等,有助減輕孩子的壓力,幫助他們應對困難的情感,感到被愛和支持。
小一學生與父母在各項體驗活動中真情流露,親子互作幸福的「告白」後,彼此相擁而哭,場面感人。家長們在活動後感受良多,哪些環節最讓他們難忘?節錄部份回饋如下:
1. 親子互訴的心聲
- 親子互動時間
- 親情對話分享
- 親子互相道謝
- 難得的互動環節,互相表達愛
2. 真情表達的機會
- 直接表達自己的感受
- 能夠有機會講出自己心聲
- 讓家長有機會面對面親口向孩子道歉
- 學會勇敢,以身作則
3. 真摯的告白時光
- 可以打開自己的心
- 分享愛的說話
- 感謝有機可以表達對兒子的愛
- 感到非常幸福
4. 子女投入的表現
- 我的孩子很積極參與
- 小朋友能勇於表達
- 小朋友的作品
- 孩子的成長
5. 理解孩子的需要
- 知道孩子成長都不易
- 學會關注孩子心靈健康
- 能夠有耐性地看待小朋友各種狀況
- 要與孩子一起度過一切
6. 豐富充實的內容
- 新穎的教育方法
- 內容豐富,令家長反思
- 主持熱情洋溢,學識淵博,用生動活潑有趣的言語,令我們更加理解幸福的味道
- 整個氣氛讓父母將愛釋放給孩子
7. 學習幸福的關鍵
- 了解幸福意義
- 可以講到真正幸福的真諦
- 要好好同小朋友溝通
- 學到要讓孩子幸福開心
- 學懂認清自己,改善自己
- 身心教育,品德教育
- 對幸福的童年的定義更加清晰,對孩子不是只有教育,更多的是陪伴成長
以食物承傳愛,以愛成全幸福
——「味道會留在記憶裡,記憶也是一種味道:幸福的味道。」
「幸福」可以是四個數學符號。
「加」:每天把快樂、值得感恩的事情,點點滴滴累積疊加,儲存起來。
「減」:放下一些我們改變不到的過去、不屬於我們的人事物,從而減輕生命中的重擔。
「乘」:當自己快樂的同時,慷慨地把快樂跟身邊人分享,獨樂樂,不如眾樂樂,樂樂便會因而無窮無盡的。
「除」:除非我們自己放棄幸福,否則沒有人能奪去我們的幸福。
幸福可以是因為一件簡單的事,但能夠幸福卻不是一件簡單的事。
小時候,幸福是一件簡單的事;長大後,簡單是一件幸福的事。
美國著名人際關係學大師戴爾‧卡耐基說:
願我們每天學習在日常生活中,收集及感受微小而確切的幸福——
不是因為生活變好了,你才幸福。
而是因為你先幸福了,生活才變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