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理心】創意小學辦心有靈犀取「犀」經,教低谷中的「心」命力|《點解生命研究所》

「我的眼睛很大很大
裝得下高山
裝得下大海
裝得下藍天
裝得下整個世界
我的眼睛很小很小
有時遇到心事
就連兩行淚,也裝不下」

——〈眼睛〉,陳科全 (8歲)

眼睛看得見外在的世界,心眼才能看得見內在的自己。

中國四大名著《西遊記》中,有看得見外在的世界,亦有看不見內在的自己。

  • 唐三藏、孫悟空、豬八戒、沙僧,在取西經的路上,分別遇到甚麼外在與內在的挫折與考驗?
  • 這些裡外夾攻的挫折與考驗,該如何應對及解難,甚至超越和成長?
  • 假如我們每個人都有一座大山壓著我們,要怎樣做才能離開這座大山?

聖公會油塘基顯小學與生命教育機構合作,改編著名經典《西遊記》,為全級四年級學生舉辦一個名為【同理犀遊】之「心有靈犀取犀經」的同理心體驗週。孩子化身為「同理犀遊」的犀經使者,透過四天多元及創新的體驗活動,跟小四學生裝備透過「SITE」的英雄歷程 (Summon收到召喚、Inspiration探索歷險、Tactic征服難關、Empathy取得成果),讓學生成為一個能顧己及人,理解、尊重和接納自己及他人的仁者,從而促進人際間的正向關係 (Positive Relationship),帶出「沒有人天生是英雄,但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的傳奇」的生命信息。

心有靈犀與「犀遊」

多年來致力推動同理心教育的蘇詠思校長 (左二)

——「不要根據別人對待你的方式,來衡量自己的價值。」

這間學校連續三年舉辦了集「海陸空」主題於一身,沉浸式的創新同理心教育,每年選取四年級學生為對象,每次連續四天舉行:

今年的【同理犀遊】之「心有靈犀取犀經」,運用美國著名作家約瑟夫‧約翰‧坎伯 (Joseph John Campbell) 提出了「英雄旅程」的階段,透過四天體驗活動與學生一起「取犀經」:「一個英雄從平凡世界冒險進入一個非常世界——得到了神話般的力量,並取得了決定性的勝利——英雄帶著某種能力從這個神秘的冒險中回來,和他的同胞共享利益。」

這個活動的英文名稱為「Journey to the SITE」,當中的「SITE」正是參考上述的「英雄旅程」四階段:

  • S:Summon (收到召喚):犀經使者收到了上天關於甚麼的召喚?
  • I:Inspiration (探索歷險):在探索歷險期間會遇到甚麼難關?
  • T:Tactic (征服難關):使者們是如何征服解難?
  • E:Empathy (取得成果):最後發現了「犀經」中蘊藏了甚麼不為人知的秘密?
蘇詠思校長每天抽空探班,支持學生以不同方式表達自己的想法

聖公會油塘基顯小學蘇詠思校長表示,「同理犀遊」中的「同理」意指以「同理心」對待自己、對待別人,並以「同理心」發揮團結精神:

「之所以選擇《西遊記》,是因為這部名著中的人物各有不同特質、性格、長處和限制,卻能團結一心,過程中互相扶持,共同完成任務。」

蘇校長認為,與人合作,團結一致是一件不容易的事,需要理解、感受對方,繼而同行,一個人可以走得很快,但一群人卻可以走得很遠。

「同理犀遊」是「同理心」聯乘「西遊記」及「犀牛」的創新活動

至於「犀遊」方面,這包括了兩個意思。第一個意思:「犀遊」,與《西遊記》中的「西遊」是諧音雙關,第二個意思:「犀遊」,亦是「犀油」,「油」是指油塘基顯小學的校園角落,同理遊歷,「油」此開始——帶著同理心去探索及遊歷人生,好好照顧自己及別人的心靈角落。蘇校長表示,運用正向回饋與學生互動,正是以同理心待孩子,是發現他們亮點的重要歷程,將能大大提升教學效能:

「在這幾天的體驗活動中,生命教育機構導師展示了許多甚具感染力的教學技巧,很值得我們帶回恆常的課堂中。當學生被點亮、被讚賞時,他們的學習效益將會事半功倍。」

蘇校長分享說,

「許多孩子在人生低谷時,往往看不到自己的優秀之處。活動期間,我們提供了很多平台讓他們的才能被看見,當他們被欣賞時,眼睛便會明亮起來,這種能量是前所未有的。我希望他們繼續保持感恩之心,相信自己的潛力,並珍惜身邊支持他們的人。」

心有靈犀與「同理心」

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的課程總監林秋霞老師在是次活動中飾演精靈一角

——「你不是在尋找光芒,你本身就是光芒。」

「同理犀遊」,從以下的原創故事開始:

//從前,在非常遙遠的彼方,有著一個由犀牛建立的國度。那裡地大物博,資源豐盛,熱愛和平的犀牛一族過著自給自足,無憂無慮的生活。正當所有人都以為這種幸福的生活會一直延續下去時,他們卻驚覺一種對犀牛族來說,非常重要的資源,正面臨嚴重短缺的危機這將影響犀牛國度的發展,以至他們的存亡。

正當犀牛一族束手無策之際,他們想起了一個古老的傳說。每逢犀牛一族面臨危機時,只要找到存放在聖地「犀」天之中,可以解答一切的傳說之書——「犀」經,就能帶來轉機。 為此,犀牛女王拜訪了隱居多年的四位犀牛族勇者。四位勇者義不容辭,臨危受命,可是前往聖地「犀」天的路途遙遠,充滿著未知的挑戰。為了幫助四位勇者順利完成任務,犀牛女王打算使用他們的秘術,向他們的人類盟友,聖公會油塘基顯小學四年級同學發出援助請求。//

學生們與林秋霞老師打成一片,表現積極及踴躍

與這間小學合作的生命教育機構Why Not Education的課程總監林秋霞老師分享說:

「傳說犀牛是一種神奇異獸,犀牛角可互相感應,心靈相通。我們想以此為喻,跟學生層層遞進地帶出這種傳說中的能力,其實就是同理心——當我們懂得運用同理心,設身處地去思考別人的處境、感受,就能與對方連結,彼此溫暖。」

問及為甚麼要以犀牛做主角?林秋霞老師說,地球上目前僅存五種犀牛:白犀牛、黑犀牛、印度犀牛、爪哇犀牛及蘇門答臘犀牛,主要分布於非洲和亞洲。除了白犀牛外,其他四種都已經瀕臨絕種危機。以犀牛擔正為主人公,想突顯犀牛象徵的珍貴特質,而此特質就是次活動的焦點品德「同理心」。

「同理心珍貴無比,在急速繁忙的現代化社會中,變得越加稀有和罕見,因此需要特別讓學生從小去探索、學習,甚至守護。」

林秋霞老師與蘇詠思校長運用犀牛的角啟動了「心有靈犀」的同理歷程

林秋霞老師續說,

「犀牛的角隱藏兩層意思。第一層意思是『天線』。這是指發射及接收無線電波的裝置,正如當我們能關顧別人,從別人的處境及感受出發去互動時,就是駁對了天線,才能『啱Channel』。

第二層意思是『覺』。『角』與『覺』諧音雙關,指『覺知』、『覺察』、『覺醒』、『覺悟』同理心對己對人的重要性。如果我們心有靈犀,即使在黑暗中,也能成為彼此的光;哪怕只有一點點光,也可把自己及別人的角落照亮——你不是在尋找光芒,你本身就是光芒。」

對林老師來說,發掘學生自身的「光芒」,始於教育工作者扎實的教學的基本功:

「重點、難點、落腳點、興奮點、應用點。一切工作都是為了尋找學生的閃光點。」(葉祖賢)

心有靈犀與「法寶」

劉佩儀主任 (左一) 與袁小燕主任 (左二) 分享關於同理心與團結的生命故事

——「你不需要很厲害才能開始,你要開始了才能很厲害。」

「犀遊」中的「犀」有兩個意思。第一種解為「犀利」,即厲害。翻查古籍,這是指「利如犀角」,即物體堅固銳利得如同犀牛角,往後引申為「厲害」,是由衷的讚歎的意思;第二種解為「武器」,結合兩者的意思是,同理心是一種應對逆境的厲害武器 (自救、救人兩相宜)。因此這個同理心體驗週,運用了多元創意啟發的技巧,把「創意」聯乘「同理心」,創設能關顧自己及別人心靈需要的「犀利法寶」。

想像一下,你的朋友因為學業壓力大而心情低落。你可以直接說「我懂你的感受」,但如果運用創意呢?例如你畫了一張誇張的漫畫,畫中的他被一堆功課壓得喘不過氣,旁邊還有個像超級英雄的你飛過來救他。這不僅讓他感受到你懂他的辛苦,還能讓他會心微笑。創意是發揮同理心的放大鏡,能把同理心從「我知道」,升級至「我真的很在乎你」,而且更生動、更貼心。

活動中運用不同的學習策略,以提升學生的學習動機

負責學校培育組的劉佩儀主任認為,活動中的「犀利法寶」能啟發學生思考「谷底反彈」的方法。

「讓我非常深刻的是,我注意到雖然這級學生年紀尚小,但他們每個人都會經歷自己的低谷。通過不同的體驗活動,他們體會到低谷並非絕望,而是可以從谷底反彈起來的。整個活動充滿正向能量,但並非以說教的方式,而是讓他們親身經歷。」

劉佩儀主任補充說,

「我看到當學生學會了『谷底反彈』的方法後,他們對自己充滿希望。這讓我聯想到,每個人的成長過程中都會遇到許多困難和挑戰,我們都在渴望有一個從低谷中反彈的機會,而這次活動正好提供了這樣的機會。除了幫助自己,同理心還包括幫助他人,但不是隨便說些安慰的話,而是要用心觀察,察覺朋友的真正需要,了解他們真正的低谷在哪裡,然後給予針對性的支持,才能有效地與對方同行。」

前往「犀天」取得「犀經」,以拯救瀕危的「犀牛國」,究竟四年級的學生最後有找到「犀經」?

這需從犀牛國最短缺的資源說起。犀牛國最缺乏的資源是「同理心」。沒有同理心的世界,人們會變得冷漠、自私、缺乏信任。「犀經」不是結果,「犀經」是歷程——以同理心對己對人的學習歷程,讓世界變得溫暖的歷程,在不經不覺、點滴累積下來的成果。

心有靈犀與「兩座山」

孩子投入及享受不同的體驗活動,期間展現燦爛的笑容

——「如果現在的你感到很艱難,那是因為你正在上坡的路上。」

這個活動的主要場景是「山」。

生命教育機構林秋霞老師說,我們都是壓在「五指山」下的人,日常生活常被「五指」壓得動彈不得,喘不過氣。「五指」象徵人生中的五大關鍵範疇,學業、家庭、朋友、健康、夢想 (七七四十九劫、九九八十一難)。我們沒法完全擺脫這「五指」帶來的壓力,但我們能好好紓緩這「五指」帶來的壓力,不要只把焦點放在一個範疇上,正如只把全部心力處理一個「一指」的壓力,其餘「四指」依舊把自己緊緊壓住。平均心力去紓緩這「五指」帶來的壓力,每隻手指「鬆少少」,已能看到指縫漏出來的空間,足以讓我們離開「五指山」了——從五指山的谷底中反彈起來 (在困境中找到了突破的方法) 。

林秋霞老師說,

「離開這座『五指山』後,方能看清原來人生的全貌:原來,每個人都在經歷「高山低谷」的過程,各有際遇,起起伏伏,忽高忽低。有人願意在你低谷之時拉你一把,你也願意在別人陷入低谷時拉他一把,這正是同理心的最大體現。看見壓著自己的『五指山』是同理自己、也看見壓著他人的『五指山』是同理別人。」

學生們高舉雙手,希望被導師選中回答問題

在挫折的低谷中,你會做甚麼讓自己重新振作?四年級的孩子如此說:

  • 4A林正行:我會祈禱或找爸媽傾訴,因為他們可使我的心情平復
  • 4A徐熙姸:做自己喜歡的事、鼓勵自己、找朋友傾訴
  • 4E李沁溋:如果我遭遇到挫折,家人和朋友們的支持能令我重新振作,因為他們的支持就是我最大的動力
  • 4D陳梓洛:我想媽媽鼓勵我,因為她是我最喜歡的人
  • 4C李汶宣:我會使用適合的方法,因為這樣我更加容易解決問題

學校訓育組梁肇豪主任在這四天中,發現學生各種潛藏的天賦:

「有些學生對學業有執著和要求,有些則在運動方面有發展潛力;還有一些學生在情緒表達上較活躍,喜歡表現自己,但同時也需要更多支援來控制情緒。我認為,這次活動讓其他同學意識到,每個學生都有不同的需要、長處和進步空間,並學習如何更好地與他人相處、如何更融合地合作。活動有助他們在群體生活中更投入學校生活,對他們的成長起到了良好的引導作用。」

梁肇豪主任表示,這個活動是一個重要起點,後續的跟進工作必不可少。

「是次活動讓我反思,我們必須提供機會讓學生親身實踐、討論,並代入不同的角色,體驗不同的感受,然後通過討論,將這些感受表達出來,這樣才能真正觸動學生的內心。我認為如果要設計一個有效的同理心活動,必須像這次一樣,制定一個具體、完整的課程進度,才能把這些理念深深植根於學生的心中。

與此同時,老師保持正向態度並成為學生的榜樣亦至關重要。有時候,老師本身就能成為學生的『法寶』。例如,給予學生合適表達情感和需要的渠道,或簡單如一句的鼓勵話語,就已像給他們一塊元氣滿滿的『能量棒』般。」

心有靈犀與「傳奇」

四年級學生在四天的體驗活動中,經歷了許多「被看見」及「被認同」的正向歷程

——「沒有人天生是英雄,但每個人都能成為自己的傳奇。」

「犀遊」的歷程中,學生經歷了不同的高山低谷。低谷中有甚麼學習與得著?孩子以小組形式作討論及互動,在他們眼中,甚麼是低谷中的「心」命力?

在難關中有希望和動力

  • 4B陳可翔、勞沛妍、莫卓藍、謝子鋭、余晞潼:「就是已經很難翻身,但還可能有希望。」
  • 4A陳卓姸、黃智朗、林正行、蘇家悦、鍾林玲:「感到絕望時,忽然全身充滿力量。」
  • 4A郭仲賢、劉銳陽、蘇天行、易峯、余迪朗:「最低點的時候,把壓力轉化成動力。」

在最低點全新的改變

  • 4F郭梓俊、羅樂泉、吳瑞熙、謝雅芝、丘偉仁:「谷底是一個很大的困難,反彈是一個全新的突破。」
  • 4E李沁溋、李穎姿、楊婉柔、葉芷伶:「谷底是一個困難,反彈是一個全新的轉變。」
  • 4B歐陽婥昕、洪善瑜、梁梓潼、戴爾晴、袁源:「從谷底反彈回來,我認為谷底的意思是最低點,反彈的意思是反敗為勝。」

在谷底找尋方法去應對

  • 4E何倩頤、李真熙、柯詠晴、曾喜兒、黃穎鍶:「谷底是一個很大的難題,反彈是去面對。」
  • 4F鍾曉瑩、杜姸醇、葉海澄、温天瑜、温芷琳:「谷底是遇到困難,反彈是想到辦法解決。」
  • 4F鄭米洋、關琝泳、梁穎琳、林雋真、楊鎧晴:「我們會解讀為:既然都到這地步了,不如放手一搏。」

我們的八字真言

  • 4D陳梓謙、黎懿軒、麥軒朗、蕭雋諭、鄧泓羲:「陷入低谷,突破界限。」

台灣詩人潘柏霖的詩作〈你是被愛的〉,正能體現低谷中的「心」命力:

「會有人陪你的/
不要太想逃跑/

你不用一個人面對/
所有的煩惱/

真的很難過的時候/
不要逼自己笑

要記得溫柔/

記得你是特別的/

記得好好擁抱/那些生命中/
讓你知道自己/已經足夠的人

你要好好快樂/你要好好難過」